知青典型(13)鱼姗玲50 多年前,在十万上海支边青年轰轰烈烈奔赴新疆的行 列当中,有一个资本家的女儿,不顾香港父母的规劝,毅然 决然投身到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洪流中去她姓鱼,名叫 姗玲1965 年,《中国青年报》》以鱼珊玲为例,发表社论“出 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鱼珊玲不去香港去新疆的事迹迅 速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无数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屯垦戍 边她这一去,就是整整四十个年头!直至 2004 年,她才 因病提前退休回到了上海她无悔的青春铸就了边疆生活的 精彩传奇,更铸就了今日边疆的繁荣与稳定1975 年,我曾专程赶往塔里木盆地深处的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农一师十四团,采访了正遭受文革迫害的该团九连普通 职工鱼姗玲,对她的遭遇寄于深切的同情,当即写信给党中 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鱼姗玲为代表的千百万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振臂一呼万万沒有想到,不几日,《人民曰报》 竟将我的这封信加“编者按语”在四版要闻版头条位置刊出, 为改变鱼姗玲的命运,亦为改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 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巨大声音我亦算冒了一点风险,于不知 不觉之中助了一臂之力 鱼姗玲——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 20世纪 60年代12 万余名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知识青年奔赴新疆,加入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
那时正在上初中的我们看到里弄被动员 去新疆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穿着一套簇新的军装,好生羡慕 电影院放映着“生命的火花”讲述的就是青年人为了祖国的 需要,参加了开发边疆的队伍,来到西北的天山脚下,在这 里建起第一座农场 “宝贵的生命属于人民,让生命的火 花放射光芒勇敢坚强,意志如钢,为了祖国繁荣和富强献 出我们的青春和力量,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生命的火花 放射光芒这是电影《生命的火花》主题曲 那 个年代有一个非常耳熟能详的名字——鱼珊玲鱼姗玲出身 于资产阶级家庭父母在香港,拥有相当资产一九六二年, 鱼姗玲高考名落孙山后,谢绝了父母送她到海外留学的建 议,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去新疆参加了那里的建设兵团 由于她的特殊家庭背景,鱼姗玲不仅受到建设兵团领导的照 顾,而且被媒体发现,树成典范一九六四年第十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了她的一 篇文章,题为《从娇姑娘到边疆建设者》在文章中,鱼姗 玲描述了自己通过劳动获得思想境界升华的切身体会,觉得 自己“听党的话,不贪图舒适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走革命 的道路是完全走对了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她还颇为深情 地写道:“当一天劳动之后,望着那平如镜、直如线,一望 无际的田野,感到心情舒畅极了,每次都要留恋地回头来看 几遍。
每当我跑过自己亲手开垦的二号小麦地到场部去时, 心里就充满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甜蜜和幸福劳动使我 生活得十分充实十分有意义,不像过去那样空虚和无聊 1963 年,高考落榜的鱼姗玲报名支边,父母从香港接连发了 十二封电报,表示坚决不同意,要她回香港继续读书母亲 为了这件事还专门来到了上海,最后她提出只要小女儿珊玲 不到外地吃苦,家里就是养她一辈子也可以可是,鱼姗玲 不愿意走那个“不劳而食的死胡同”临走前,妈妈带她到 国际饭店尽情吃玩,鱼姗玲还是没有动摇以后,妈妈塞给 她几百元钱,告诉她,如果太苦,就自己乘车回家 鱼 姗玲既没要妈妈的钱,也没敢把兵团的艰苦程度告诉家里到连队的第一天,鱼姗玲就对着一小盘葫芦瓜犯难了, 她吃不下去!老场长告诉她,这瓜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花 了许多心血才培养出来的冬天,他怕苗儿死掉,就把自己 的棉被盖在苗上,守着瓜苗过夜……鱼姗玲从小就不肯吃 猪肉,场里知道后,在大家吃肉时,专门为她炒鸡蛋…… 怎么能一味让人迁就呢?她努力用最快的速度适应了艰苦 生活和劳动 1965 年7月22 日,《中国青年报》以鱼姗 玲为例,发表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社论鱼姗 玲的名字和她不去香港去新疆的故事,成了当时人们心中仰 慕的偶像。
在全国非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中引起了很大 的震动鱼姗玲在“文革”期间曾被安上了“黑典型”、“混进党 内的阶级异己分子”、“资产阶级臭小姐”、“资本家的孝子贤 孙”等许多的罪名,就连培养教育她的老领导也被整得很惨 那时候,鱼姗玲就连父母的来信她都不敢拆开,全部原封不 动地交给了上级……尽管非常非常压抑 鱼姗玲是在连 队结婚的,丈夫也是上海知青鱼姗玲的第一次探亲居然是 在进疆后的第八年!她在连队艰苦的生活中生下了一儿一 女她和所有兵团农工一样,全家同住一间不大的土块垒起 的房子,冬天在火墙灶做饭,夏天,就在屋外搭个小灶做饭 直到1977 年,他们的月定量中才有了两斤细粮,这时候, 鱼姗玲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她所在的连队是在她工作 了十几年后才通了电……鱼珊玲(女,1963 年进疆,农一师14团):到收工都好 晚了,回到连队里,吃了饭就是晚上了,没有灯,我们那个 连队一直到1978 年通电,才有灯以前全是点着那么小的 煤油灯,天一黑一人拿墨水瓶打一点油,点个小油灯副业 不发展,交通不方便,副食品和消费品的供应都非常紧缺, 团场东西相距 20 公里,一共才两个小商店,都只有一间门 面实在是必需品太缺乏了,那一年我买棉鞋,它货架上只 有两只,但都是一只脚的。
我们在连队一年只能看到几次电 影,报纸杂志也看不到 改革开放以后,鱼姗玲在兵团 机关工作任兵团侨联副主席在办公室里,鱼姗玲谈到了 母校上海市三女中,宋庆龄、宋美龄姐妹都曾在那里读过书 又回忆了曾在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那段日子, 她是小伙伴艺术团的说起舞蹈组的芭蕾舞《四只小天鹅》, 她赞口不绝在 1960 年至 1964 年,我是少年宫航海模型组 的,见过来参观的吴运铎,他写过《把一切献给党》,被誉 为“中国保尔” 鱼姗玲退休后回到上海了,住在三环 线外的宝山区在那简朴不大的客厅里,鱼姗玲讲起患病期 间,兵团领导华士飞和上海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曾来她家进行 慰问鱼姗玲现在生活得很恬静,在家练字弹钢琴 共和国的同 龄人,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起成长,个人命运始终同国家 命运跌宕起伏在兵团屯垦戍边的艰难岁月里,10 万上海支 边青年,用青春和血汗唤醒沉睡的万古荒原,迎来了戈壁的 片片绿洲 人们都会记住他们的,他们在新中国的社会史 上都留下了“脚印” 鱼珊玲(左)在观察花的生长情况当年当知青时的鱼姗玲鱼姗玲(二排右一)与邢燕子、侯隽、董加耕、杨永 青在一起如今的鱼姗玲图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