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 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5(一)课程性质5(二)基本理念5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5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6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6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6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6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7(一)学科核心素养71.信息意识72.计算思维7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74.信息社会责任8(二)课程目标8三、课程结构8(一)设计依据8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8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8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9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9(二)结构9(三)学分与选课10四、课程内容10(一)必修课程10模块1:数据与计算10【内容要求】10【教学提示】11【学业要求】12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12【内容要求】12【教学提示】13【学业要求】13(二)选择性必修课程14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14【内容要求】14【教学提示】14【学业要求】15模块2:网络基础15【内容要求】15【教学提示】16【学业要求】16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17【内容要求】17【教学提示】18【学业要求】18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18【内
3、容要求】19【教学提示】19【学业要求】19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20【内容要求】20【教学提示】20【学业要求】21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21【内容要求】22【教学提示】22【学业要求】23(三)选修课程23模块1:算法初步23【内容要求】23【教学提示】24【学业要求】24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24【内容要求】25【教学提示】25【学业要求】26五、学业质量26(一)学业质量内涵26(二)学业质量水平26水平1质量描述26水平2质量描述27水平3质量描述:28水平4质量描述:28(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29六、实施建议29(一)教学与评价建议291.教学建议29(1)领会学科核心
4、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30(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30(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32(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322.评价建议32(1)评价的原则33(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33(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36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6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63.命题建议37(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37(2)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37(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37(三)教材编写建议39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392.教材的内容选择4
5、03.教材的内容编排40(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411.关于师资41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423.关于教学资源42附录42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42(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421.信息意识422.计算思维43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34.信息社会责任43(二)水平划分与描述43素养1:信息意识43素养2:计算思维44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45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45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46“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46【学科核心素养】46【内容要求】46【学业要求】47【情境设置】47【项目主题】47【项目活动】47【拓展思考】48【项目实施说明】48【课时建议】
6、48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
7、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
8、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礻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9、、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木反思者。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
10、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不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
11、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日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应支持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数字化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针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完成案例
12、分析报告或研究性论文。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
13、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不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3.数
14、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
15、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二)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