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60938593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线电视系统设计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线电视系统目 录一、工程概述2二、系统设计原则2三、设计依据2四、有线电视系统34.1有线电视系统简介34.2、设计方案44.2.1系统构成54.2.2电视节目的接收系统54.2.3传输分配网络系统64.2.4.系统整体设计7一、工程概述本系统采用全同轴电缆传输方式,邻频传输制式,由有线电视主网光节点引入有线电视节目源,通过前端设备、传输系统、分配系统将有线电视节目信号提供给用户,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分配设备均为双向,整个系统具备双向传输功能。二、系统设计原则2.1可靠性原则系统的可靠性是电视系统具有的实用性前提2.2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保证系统设计的先进性,以保护用户的投资在十年内

2、保持先进;又要保证系统的设计尽可能的实用。我们选用的设备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的产品,同时还要考虑系统的总体成本以及实际的地理条件。2.3经济性的原则系统的优化设计直接决定着系统的经济性,本方案在实现先进性并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为客户实现最优的系统配置,保证系统的经济性。2.4灵活扩展的原则为了使现有的系统将来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投资在将来不浪费,本系统有充分的、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能力,以便于将来系统的扩容与升级。2.5便于维护的原则这是为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考虑的,系统工程结束以后,应便于各种日常维护工作,能够方便的进行软件的重新配置、系统的硬件备品的更换和软件系统的升级。

3、三、设计依据在设计中具体引用标准如下:智能建筑设计规范 (GBT50314-200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有线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106-92国家CATV行业标准GY/T121-95 30MHZ-1GHZ声

4、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 GB6510-86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一般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GB888988民用建筑电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广播电影电视部文件:关于有线电视现阶段网络技术体制的意见(修订稿);四、有线电视系统4.1有线电视系统简介有线电视系统(Cable Antenna Television-CATV)是利用光纤/同轴电缆进行宽频传输的图像传输系统,该系统通过同轴电缆分配网络将电视图像信号高质量地传送到楼层各用户终端。先进的有线电视系统汇集了当今电子技术许多领域的新成就,包括电视、广播、微波传输、数字通信、自动控制、遥控遥测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而且还将与“信息高

5、速公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上卫星传送,地面有线电视覆盖”的星网相结合结构模式,不仅成为21世纪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也将构成“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框架。基于光纤铜缆混合网络集中式连接图示4.2、设计方案共用天线有线电视系统是建筑弱电系统中应用最普遍的系统。共用天线有线电视系统国际上称“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缩写为CATV系统。CATV系统是四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电视接收系统,它是多台电视接收机共用一套天线的设备。公共天线将接收来的电视信号先经过适当处理(如:放大、混合、频道变换等),然后由专用部件将信号合理地分配给各电视接收机。由于系统各部件之间采用

6、了大量的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线,因而CATV系统又叫电缆有线电视系统,也就是目前城市正在发展的有线电视。由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CATV系统不但能接收电视塔发射的电视节目,还可能通过卫星地面站接收卫星传播的电视节目。有了CATV系统,电视图像就不会因高山或高层建筑的遮挡或反射,出现重影或雪花干扰。人们不但可以看好电视节目,还可以利用这套设备来自己播放节目(如电视教学)以及从事传真通讯和各种信息的传递工作。由于电视接收机的普及和高层建筑的增多,CATV系统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4.2.1系统构成该系统由前端设备子系统、干线与传输分配网络子系统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只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7、,才能传输高质量的电视信号,任何一部分的不匹配,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下面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逐一介绍这两个子系统。4.2.2电视节目的接收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前端提供系统欲传输的各种信号。有线电视台的信号的接收应根据当地有线电视网的情况来确定。若采用无线方式来传输,则需采用专用的有线电视接收天线,配合专用的解码器来接收;若是采用光缆 ( 或电缆 ) 传送,则需选用相应设备进行接收。广电网络光纤有线信号接入处理:通过预留的城市有线电视节目光缆进线口将光缆引入,通过光端机将信号转化(当地有线台指定的相关施工单位实施)为同轴电缆信号引入混合器,进而进入分支分配网络。自办节目设计:建议

8、考虑采用两台多制式录像机或影碟机作为节目源,将录相机和影碟机输出的视频和音频信号,经邻频调制器调制成指定的VHFUHF邻频频道,使其变为射频信号,再送入混合器,同时也可以用它们录制各种制式节目。节目源可是DVD、VCR、LD,也可以是拍摄的录像或自制光盘。调频广播节目的接收和处理参考建议:建议考虑用调频广播天线将空中的调频信号接收下来,经调频接收机和调频广播调制器处理后,送入混合器。同时,该系统也可传送自行播放的立体声调频信号。4.2.3传输分配网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将系统前端部分所提供的高频电视信号通过传输媒体不失真地传送到系统所属的分配网络输入端口,且其信号电平需满足系统分配网络的要求,使用

9、户终端的电视机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目前,大量的 CATV 系统均采用同轴电缆作为系统干线传输部分的媒体,由于高频电视信号在同轴电缆中传输时会产生衰减,其衰减量除了决定于同轴电缆的结构和材料外,还与信号本身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的信号在同样条件下,衰减量也越大。这样,当信号被传输一段距离后,信号电平将会有所下降,距离越远,下降值越大,而且使不同频率信号的电平产生差值,传输距离越远,差值就越大。这就给系统分配网络的正常工作带来困难。除此之外,信号的衰减量还和温度有关,当温度升高时其衰减量约增加0.2%dB/。为了克服信号在电缆中传输产生的衰减和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差异,除了选用衰减量小的同轴电缆外,还

10、采用了带有自动增益控制和自动斜率控制功能的干线放大器等设备和部件。由于系统分配网络要使用大量各种规格的分配器、分支器、分支串线单元以及用户终端等无源部件,在分配过程中,信号的电平会下降。因此,还需采用各种规格的型号放大器,对信号电平两次进行放大,以满足继续分配的需要。有线电视前端在保证线路安全的前提下,可能缩短传输距离,避免因传输线路过长带来的衰耗和干扰。放大器置于相应层弱电竖井内,在各层弱电竖井的有线电视(CATV)系统接线箱内设置分支干线端口,根据各层用户实际分布情况,灵活方便的引向需要的场所。有线电视(CATV)系统传输干线垂直方向在弱电竖井内沿线槽敷设,水平向沿各层吊顶敷设,考虑到建筑

11、的功能及今后变化发展要求,本工程的有线电视(CATV)用户出线口采用墙面出线安装的形式。餐厅、大开间内出线口设在天花吊顶上,便于吊挂电视接线方便。会议室则采用将出口设置在设备机柜后的出线方式。线槽路由可与综合布线系统统一考虑,采取同路由分槽走线的方式。4.2.4.系统整体设计为使该系统适应现代化信息通信网络的要求,采用5-860MHz带宽,包括增补频道在内的邻频传输系统,系统器件按双向工作考虑。系统应具有可扩性,所有设备带宽应达到860MHz,采用带宽为5-1000MHz的4分配器、4分支器等设备, 信号传输线采用特性阻抗为75欧的4P低损耗铜芯同轴电缆,干线导体外径为9,支线导体外径为7,进

12、户导线外径为-5,线路穿镀锌钢管或金属线槽内敷设。干线采用分配分配或分配分支系统,用户分配采用分配分支分配方式,以尽可能使用户端电平一致,干线和用户分配系统选用部件全部满足5-1000MHz。放大器频率范围:5-45MHz(上行) 47-862MHz(下行)系统要认真设计和计算,以便使各用户终端信号电平在644dB范围内各用户各频道电平差:812dB各用户图像质量应满足主观评价达近5级。收视效果不低于近5级。系统前端载噪比:(C/N)44dB交扰调制比:(CM)47dB载波互调比(IM)58 dB组合三次差拍比CTB60dB邻频电平差2 dB伴音图像电平差1423 dB系统输出口相互隔离度22 dB系统输出口最强与最弱电视信号电平差8 Db系统各关键部件性能指标同轴电缆:采用物理发泡同轴电缆特性阻抗75欧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