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例比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60776492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课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课例比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课例比较课例1:(选自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5期)一、简介作者和背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简介,提示应该记忆的知识点。朱自清,原名白华,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有至情、重文采,具有真挚、缜密的风格。“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代表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背景:(略)二、明确学习重点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提示”,明确本文学习重点。1、体会作者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三、理文脉,析结构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明确:第一部分(1段)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2

2、6段)经过:独享荷香月色。第一层(23段):勾勒荷塘环境,体会独处妙处。第二层(45段):细致入微得写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第三层(6段)再写环境:一幅静寂、朦胧、苍茫的月色图。第三部分(712段)联想:江南采莲旧俗。四、讲读第一部分讲述:文章开头,作者披露了独自走访荷塘的企望一一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借此解脱这种情绪的纠缠,到那“另一个世界里”,以获取所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与下文联系,会发现作者的这个企望,并不是直接交代出来的,而是记叙这次走访过程的起始阶段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同时还自然地交代了有关的时空条件:淡淡的月光、夜深人静等。五、赏读第二部分1、第一层次。问

3、:第2段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明确:缘情写景。情,“颇不宁静”;景,荷塘轮廓、月光和树木。苦闷之情与僻、幽、静的环境特点融为一体。问:第3段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学生默读这段内心独白,体会作者此时心境。)明确:妙处在于作者认为此时的自己是“自由的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否定。2、第二层次(重点赏读)(1)初读。教师范读,使学生进入情境。(2)赏读。引导学生体会“景语即情语”。问:第4段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引“麦浪”一词启发)、流水。讲述:先写月下荷叶与荷花静态姿色的幽美。“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修辞

4、写出荷叶的美姿。(简笔画图示)“袅娜”、“羞涩”,拟人修辞,写出荷花的情态。(简笔画图示)“微风过处”一句为通感修辞,这“清香“与”歌声“相通点”在什么地方呢?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细致入微。这香气是让人心绪沉静、安闲的“清香”,而不是撩人心猿意马的浓香,惟其如此,作者才会产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样奇妙的联想。因为,这种歌声使人沉浸在一种幽静的氛围里;这幽静,是作者寻求的“自由”,是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言外之意。至于荷波“一丝的颤动”,如闪电般,明灭的变化只在瞬息之间,悄然、飘然,更反衬出环境氛围的静寂。问:第5段写的是塘上的月色,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明确:“泻”、“浮”、“洗”

5、、“笼”、“酣眠”、“小睡”。讲述:“泻”“浮”“洗”、“笼”这几个词,写出了月光的清淡、明净、朦胧,富有动感,如诗如画;“酣眠”、“小睡”分别比喻月光的朗照和淡照,突出朦胧之美,具有写景显情的效果,反映了作者喜爱素淡的情趣,这也是“淡淡的喜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讲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一句中通感的妙处。(3)美读。要求学生入景、入境、入情地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美感。3、第三层次。问: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前文环境特点是僻、幽、静,情感侧重于内心的苦闷,是淡淡的哀愁;这段中的环境描写则少了份凄凉,多了份恬淡,情感侧重于难得

6、偷来的片刻宁静,是淡淡的哀愁与喜悦的交织。前后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作者刚刚独享了荷香月色,有了一种暂时的解脱。问: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明确:没有。最后一句再度透露宁静的环境中并未排除不宁静的心情。(六)赏读第三部分问:从写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明确:不会。在第6段中,作者极力以超然的态度,来维持自己所得到的安宁和自由自在的心境,可他无法彻底平静。之后他沉静下来的心绪又开始骚动。于是,才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用触景生情完成这一过渡。问: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呢?明确:采莲赋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嬉戏采莲、眉目传情的情态,他们的欢乐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这自由恰是作者极

7、力向往的;而透视作者所处的环境,显然是不具备这种自由的;因此,他感觉自己“早已无福消受”这种自由了。但无论是采莲赋还是西洲曲,都是作者企望借以超脱现实的“国学”,它们搅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宁静的心境。“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江南”是南朝时代采莲季节的江南,也是正处在腥风血雨中现实的江南,因此,作者心里依然是“颇不宁静”的,而前面作者所感受的“荷香月色”,像从我们面前驶过的一叶小舟渐渐远去,最后终于消逝在烟波里。(七)引申赏读问:朱自清先生面对白色恐怖,苦闷、彷徨,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向敌人宣战呢?明确: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

8、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漩涡保持着一定距离,有着种种个人的顾虑和羁绊。因此,他只是一个学者型的民主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八)概括全文本文缘情写景,情随景生,融情于景,写景显情,靠精炼准确、朴实自然、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完成了这种情与景的融合。课例2:(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定位】一个当代的读

9、者,应当以怎样的阅读视野来凝视荷塘月色?我们是在触摸他人灵魂时才懂得自己灵魂的,我们是以品读文学人生来思考现实人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暗淡之时,悄然蛰居清华园里,为抒谴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那浮起薄薄青雾的荷塘,正是他郁闷彷徨的精神写照。但是,那如梦幻一般的清塘荷韵,又何尝不是作者摆脱郁闷、超越彷徨的心灵寄托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一夜绝美的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只存在于朱自清的心里,那是他找寻回来的,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那清灵飘渺的荷塘,是现实世界的诗意倒影,是个体心灵的静谧归宿。我们应当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

10、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将会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灵魂,为将来人生路上必然会有的失意和挫折作一些心理(性情志趣)上的准备。【切入】1、对月下荷塘的意境美有怎样的感触?应当以怎样的心境来读荷塘月色?(只有领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散文的文辞、结构和意境之美。)要求学生从清新雅致,感触鲜明的散文语言中,去默默体会朱自清那独特的心境: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2、我们能否从中读出那心灵的舒慰和解脱呢?【探究】1、散文是最见性灵之作课前要求学生们重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体会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11、”,离别之苦,牵挂之痛,只此寥寥数语轻轻一提,却比那哀叹哽咽,垂涕而道令人更觉父爱的深沉含蓄。难怪朱自清要郑重写出背影一文来表明自己迟到的忏悔和痛疚,以求得心灵的解脱。2、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世界是人情化的自然,那荷塘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处处浸润着作者的情思、意趣、气质与性情。“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这样一种微妙的心境,我们又如何去真切地感悟呢?移情想象(创造情境,唤醒灵感,迁移自己的动情来逸想别人的心境)A、冥想移情想象一一夜半醒来,月华如水,柔柔朗照,无眠的你该是怎样一种心境?E、诗意移情想象一一“旋折莲花剥莲子,露为风来月为香”(宋苏轼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12、全。;(宋苏轼水调歌头)C、音乐移情想象静静地聆听肖邦的Be大调夜曲(TheNocturne)。那清澈动人,自然流畅的旋律,会将你引向何方?移情想象,让学生以自己被唤醒了的记忆和情感去体验,去美读,以喃喃的自语,将朱自清的内心独白变为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从唇间流淌出来。品读美的文学作品,灵犀神游相交,体验生命中的美好情感,会让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朦胧感悟逐渐清晰起来。(学生畅谈美读后的种种感受):“诗意的美”、“宁静”、“和谐”、“理想的人格”、“矛盾”、“逃避”、“痴情”、“超脱”等。3、感悟朱自清的心灵荷塘鼓励学生潜心揣摩文中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走进朱自清的荷塘心境,从中想见萦绕于作者内

13、心的“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我们仿佛置身于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之中,田田的荷叶,美如裙裾,绿塘摇滟;零星的荷花,绰约千姿,如星津熠熠,明珠乳白;风送荷香,吹动满池碧水,脉脉含情无语。(诗意的美)我们看到了一幅清新幽静的月下荷塘美景,感受到了一种和谐宁静、流连陶醉的审美愉快。(宁静)一股柔而不弱、美而不媚、自然、清新委婉的风情。(和谐)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君子气度。(理想的人格)一个传统文士的内心郁结,在自得与自失间愀然徘徊,如哈姆雷特般优柔寡断,抑郁惆怅。(矛盾)灵魂的静谧情结,在精神相对自由的月下荷塘中“小睡”片刻,可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了。(逃避)低头弄莲子,莲(怜)子清(情)如水。(痴情

14、)淡淡的愁郁,淡淡的恬静。(超脱)只有领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真正感悟到散文的意境之美。4、关于荷塘月色的意象与意境思考在朱自清的笔下,弥望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袅娜的花朵,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影,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这一个个极富情韵的意象最终构成了一个深邃的意境。那是一片博大而深邃的赤子情怀啊!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一一学者的苦闷,惆怅的意境。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一迷惘的气息,朦胧的意境。 叶子出水很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君子的人格

15、,清远的意境。 莲乃佛花,月下的荷塘,是作者理想中的“恬静自得的净土”,是远离尘嚣的自由所在,寄托着难得的片刻心宁与神安。禅宗的超脱,空灵的意境。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绵绵的幽思,淡淡的愁绪。一一老庄的乘化,淡泊的意境。 米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文学的痴情,古典的意境。荷塘月色正因为“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意象的多样解读而产生了深邃的意境美。其中的悬念和未知很多,为无数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广阔空间。5、感悟朱自清的人生境界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以痴绝的文笔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惟属自己的情感世界里,他的心灵沉浸在一种精神追求的愉悦和审美情趣的享受之中,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情感归宿营造着一个心灵的荷塘啊。设想如果没有这个宁静的心灵空间,没有这种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那个痴情于文学,敦厚朴实的一介书生朱自清,身处乱世之中又当何去何从呢?由此思索,才能理解朱自清的躲进书斋,由此思索,才能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拓展】读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雨巷,感悟心境,研讨诗意。(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