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076649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天泰小学张微一、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 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2、理解课文,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自然探索的兴趣, 相机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蝙蝠的飞行原理以及蝙蝠和雷达的关系。2

2、、品味课文精炼准确的语言。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五、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2、教师:(课件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3、教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们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 课题为什么会用“和”把它们连起来,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1、教师: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

3、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指名说。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指名读。(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随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究发现的过程。(三)、扫除障碍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方法的?2、学生汇报:科学家通过蝙蝠的认真观察,发现了它飞行的本领强,然后做了三次试验,又经过反复 研究,得出了探路方法。教师:那么蝙蝠飞行时有什么本领?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特殊本领?自己默读划批,然后读出你 的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教师:从这段话中,大家对蝙蝠有什么认识?(1) 读划的句子,把

4、你的理解跟大家讲讲。(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理解)A夜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天黑、猎物小、准确);B. 无论 (也) ;即使 (极细)也 (灵巧)教师追问:无论怎么飞是怎样飞呢?极细能有多细?(2)指导朗读:A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味,知道了蝙蝠夜行的本领真是够大的!你能把这个意思读出 来吗?B.教师指名读书,集体评读。(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 4-6自然段。试验次数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蒙眼睛

5、铃铛一个不响不靠眼睛探路第二次塞耳朵铃铛响个不停是用嘴巴和耳朵第三次封嘴巴铃铛响个不停配合起来探路的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2、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3、学生发言,订正表格。【设计意图:以表格导学,化难为易,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成为自主探究试验的过程,再让学生交流 发言,及时检验自学效果。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也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4、教师:做完第一次试验,我们发现与眼睛无关,那到底与什么有关呢?于是科学家又带着疑问,做 了后两次试验。5、激发想象:那同学们想想科学家就只做了这三次试验吗?学生集体交流。6、教师小结:

6、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经历了多长时间才研究出结果的吗?(1)出示资料: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 ?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决了斯 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2)谈感受: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小结:然而对于这个艰辛的探索过程文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表述,只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请你将这 句话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3)理解重点词:你能结合重点词说说

7、你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这句话的理解吗?指名理解:“反复”、“终于”教师: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4)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5)朗读: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6)教师小结:虽然文中只用一句话带过,但我们通过这两个词语,却仿佛看到了他们研究过程的艰 辛与付出。可见准确用词是多么重要呀!(7) 过渡:经过反复的试验,科学家得出了结论,结论是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课文第6自然段)(8)比较句子。一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二句: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配合起来描红)它们是怎样配 合的呢?快到课文中找找,用直线画出来。(10)过渡:科学家又是怎样模仿蝙蝠发明雷达的呢?A自由读第八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雷达工作原理的句子(第二句),边划边读,理解句意。B. 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秘密与雷达工作的原理。C. 比较雷达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D. 填写书上填空题。指名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再让学生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

9、原理的对比进行填空,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教师小结:正是根据蝙蝠的特性,科学家们发明(板书:发明)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使它在 夜间也能安全的飞行。不仅如此,雷达的发明还给我们的生活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方便,你还知道哪些应 用雷达的例子吗?(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2、教师小结:可见,雷达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让我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知道的领 域更加宽泛。这真要感谢蝙蝠呀!当然,我们人类还通过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 示并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出了更多对生活有用的发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出示课件)(六)、回顾全文,感知结构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 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一一解决问题)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行叙述。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做一份仿生学知识小报!七、板书设计蝙蝠(障碍物图片)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