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一)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建设,根据《义务教育法》、《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标准二)《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义务教育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标准,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规划、建设、管理、评价和监督义务教育学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三)《标准》适用于我省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包括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含规划保留的村教学点)、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按照国家有关办学标准建设和管理第二章 学校设置标准(一)学校布局应根据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结合人口密度、生源分布、地形地貌、周边交通、环境等综合因素确定,合理布点二) 学校服务半径应以就近入学为原则,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和方便学生就学等因素确定城镇居住区服务半径原则上完全小学为500米,初级中学为1000米农村学校可根据道路交通和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确定布局,原则上2万人设立一所完全小学,4万人设立一所初级中学,必要时可设置非完全小学或教学点。
(三)新建学校宜按下列几类规模设置:完全小学为24班、30班、36班初级中学为24班、30班、36班九年一贯制学校为36班、45班、54班四)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五)新建学校应选在交通便捷、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卫生、和谐,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第三章 校园建设标准(一)校园应有足够的空间和用地校园规划建设基本用地包括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地、集中绿化用地和道路广场停车场用地等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课程特色建设的需要留有足够的课程实施用地城市学校用地较小无法扩展的可在地下和楼顶上适当扩建二)学校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教学、运动、生活等功能区划分合理,环境布置风格协调,突出学校文化特点,体现教育功能,具有现代气息三)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小学不低于20平方米,初中不低于25平方米寄宿制学校每名寄宿生增加10.5平方米中心城区小学生均占地不低于10平方米,初中不低于12平方米四)学校建筑用地根据不同规模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确定:小学建筑用地容积率为0.8,初中建筑用地容积率为0.9。
五)体育运动场地包括田径运动场地、球类场地、固定体育器械场地、小学游戏场地鼓励建设无害无味的塑胶化运动场和风雨操场中小学校各类运动场地的具体配置标准见附件1六)集中绿化用地:包括集中绿地、小学自然科学园地或中学生物园地等,生均绿化面积5平方米以上,或学校绿地率不低于35%,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增强校园绿化山水意识、人文寓意课文中涉及的草木尽可能在校园集中呈现七)停车场用地:为加强学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管理,保证校园安全整洁,应设置停车场地新建城市学校可建设地下停车场地八)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宿舍),小学不低于8平方米,初中不低于10平方米不同规模学校具体标准可按不低于附表2的标准执行九)学校校舍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后勤及生活用房每班必配一间普通教室,每间使用面积小学高于66平方米,中学高于73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应配置学生宿舍、食堂、浴室、教工值班室等生活用房教室、走廊要有更多空间承载教学资源各类校舍具体配置标准见附表3-8十)校舍外形、功能、空间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教学功能、学生身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校舍建筑应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等规范要求。
新建校舍抗震设防类别不低于重点设防类标准,满足综合防灾要求十一)小学校舍原则上不高于4层,初中校舍不高于5层多层校舍建筑每幢不少于2部楼梯,楼梯坡度不大于30度,护栏坚固教室和宿舍内外墙面平整,无明显尖锐突出物体,室内无裸露电线教学用房内采光良好,光线充足要根据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需要,配建符合标准的无障碍通道及设施设备(十二)学校应在校园中心广场或主要运动场区等显要位置设置标准的升旗台、旗杆十三)建立校舍安全监控、质量鉴定、维修改造长效管理机制,不安全校舍及时得到加固改造,其中D级校舍须及时拆除十四)鼓励学校建设食堂或伙房,满足有需要的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十五)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要建立亲情交流视频室 第四章 教育装备标准(一)学校应按《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配齐配足教学仪器和设备二)学校图书馆(室)应设置藏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30册,初中不低于40册,年生均新增图书l.5册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报刊、音像资料、电子图书等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图书亭、班级图书角、其他图书点等学校具体建设标准见附表9-10三)学校应按要求配置各类实验室。
小学科学实验室面积不小于86/间,探究性实验室不小于96/间初中实验室面积为96-110/间数字化、综合实验室面积不小于144 /间学校应根据《江苏省中小学理科实验目录》和最新公布的《教学仪器配备目录》Ⅰ类标准配备实验仪器设备要注重语文、数学、史地等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初中每校应建1个史地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历史和地理各建1个实验室建设配备标准见附表11四)学校应按信息技术装备标准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生机比小学10:1以上,初中8:1以上师机比小学初中均为1:1具体建设配备标准见附表12五)学校应建设校园网,并实现接入全覆盖,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实现教师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环境、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六)小学应配备手工实践室和技术实践室等,初中应配备工艺制作实践室、木工实践室、金工实践室和电工实践室等对于规模较小的初中(8轨以下),可以两个科目合并建设一个实践室建设标准见附表13七)中小学应配备美术教室,使用面积建议为96㎡/间准备室面积不小于20㎡/间应高于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配备教学器材设备,美术特色学校可根据自身要求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应配备符合现代教学的音视频欣赏资源和设备建设标准见附表14八)中小学应配备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使用面积不小于96㎡/间器材室面积不小于20㎡/间配备符合现代教学的音视频欣赏资源和设备建设标准见附表15九)中小学应按标准建设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室等,并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备体育器材运动场地建设及体育器材配备质量应符合GB/T 19851—2005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标准的相关要求具体建设标准见附表16十)寄宿制学校应按规定建设宿舍,并按标准配备相关设备按1人1张床配备床位,每室不超过8人配备学生食堂和餐厅,配备开水供应和淋浴设施设备在宿舍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和报警装置,和学校的安全监控相连配备宿舍值班室和值班人员配置急救箱和药物第五章 师资队伍标准(一)学校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编制标准及教育教学需要,配齐配足教职工,小学、初中师生比分别不低于1:19和1:13.5二)按照每周15课时标准,配备音乐、体育、美术课教师,其中专职教师小学、初级中学分别不低于50%和70%按照师生比1:5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卫生保健教师三)中小学专任教师须持有相应层次或更高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学历达标率100%。
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均达到95%以上四)校长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校长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教师职称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校长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教师职称建立校长流动任职制度,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超过两届五)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县管校用”管理模式,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均衡配置中小学教师,每年安排15%左右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区域、城乡、校际间流动任教六)学校建立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做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工作每五年轮训一次,360培训学时全员培训率100%七)每年安排不低于日常公用经费10%的培训经费和不低于教职工工资总额2%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八)教师应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尊重学生人格和个体差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有偿家教和到社会培训机构兼职等现象九)教师有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执教风格鲜明,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按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学,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意识,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应用性教育科研十一)中小学聘请临时代课人员须向县教育行政部门报批,代课时间不得超过1年第六章 教育教学标准(一)学校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年度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开设丰富的校本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选择三)学校应使用经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教材,按规定选用教辅材料 (四)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在校用于集体性教育教学活动(含早读)的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和7小时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作业量和内容,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生每天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 (五)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突出教育目标和活动安排的阶段性、层次性,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五认真”,优化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基本环节加强对课程、教材、儿童和教法等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学校领导兼课、听课、评课制度,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常态分析与管理制度,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七)按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科技、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1小时落实体育艺术2+1活动工程每年举办2次学生全员参与的运动会,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艺术周或艺术月)培养学生至少1项艺术爱好、2项体育运动技能八)开齐劳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进行相应的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九)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建设各类学生社团,专职或兼职教师进行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培养并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及科学人文素养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小学和初中每学年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分别不少于10天和20天十一)重视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