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0734806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发育的一般规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卵细胞的极性、卵裂的形成和体腔一、受精 受精是新生命的起点: 指精子、卵子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相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事件。 在通常的情况下, 受精过程包括精卵相遇,精子穿入卵子,引发卵子发生一系列变化, 最终是二者原核的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1、精卵的接近 动物的精卵相遇的物理因素: 是大多数动物的精子能自由活动、每次排出的精子数量是相当大,以及卵 子的体积较大。 更重要的是,动物的卵子和精子彼此间有相互吸引的化 学物质,使同种的精子与卵子相互识别。1.1 精卵识别的分子基础精卵识别(recognition of egg and sperm )的分子基础 精卵识别分为距离识别、接触识别。1、距

2、离识别 见于体外受精的水生生物。 向化因子 已在许多动物(刺胞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尾索动物)中发现:卵母细胞在完成2nd减数分裂后,可以分泌具物种特异性的向化因子,构 成卵周特有的微环境 不仅有利于控制精子类型,而且可以使精子适时完成受精。 向化因子的作用机制存在种间差异 了解最多的为精子激活肽react14aa,分离自美国海胆卵胶; react 的受体为跨膜蛋白; react 与受体的胞外部分结合精子胞质 内的鸟苷酸环化酶活化cGMP 浓度上升;cGMP浓度的增加使动力蛋白ATPase活化刺激精子尾部摆动向 卵母细胞移动适时与卵母细胞发生受精作用。2、接触识别受精过程中,精子与滤泡细胞

3、、透明带(ZP)、卵质膜在3个独立的水平 上准确地相互作用。 配子间特异性膜融合暗示有特殊的分子参与膜融合与膜间识别的调控。1.2 精子的获能 哺乳动物的精子虽有运动能力,却无穿过卵子周围滤泡细胞、透明带的能 力,精子只有在经过子宫和输卵管的途中接受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的作用 才具备受精能力,这种作用称为精子的获能。 原因在于精子头的外表有一层能阻止顶体酶释放的糖蛋白, 精子在子宫和输卵管中运行过程中,该糖蛋白被女性生殖管道分泌物中的酶降解,从而获得受精能力获能(capacitation): 除上述精子膜表面精液蛋白的去除以及膜表面蛋白的重组等,精子在获能 过程中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4、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内的受精能力一般可以维持 1 天。2、精卵接触时引起的变化:2.1 顶体反应 精子头部与卵膜成分接触诱 发 顶 体 反 应 ( acrosomal reaction)。1、顶体破开,释放水解酶;2、精子前端与受体结合;3、入卵,卵黄膜膨胀(海胆受精过程) 顶体反应的重要作用: 释放顶体内的酶类,使精子 膜成分重新分配、暴露或被修饰。精子细胞头部的顶体小泡开放并释放出一些水解酶(例如蛋白酶和糖苷 酶),通过酶解作用溶解卵膜的胶状层和卵黄膜,形成通道。 精子穿过通道,精卵质膜发生融合,随后精子的细胞核、线粒体和中心粒 进入细胞内, 在上述反应中,顶体的作用有如化学钻头,为精卵的结

5、合打开通道。 当精卵细胞融合时,通常是一个卵子只允许一个精子进入。 有两种阻断多精进入的机制: 快速阻断机制 一旦有精子进入卵子,卵子上的精子结合受体随即失活,从而阻止更多精 子附着; 永久阻断多精进入的机制 通过受精膜的迅速膨胀来实现的。 卵子激活时上述两种机制均被启动: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多精进入是有害的,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 然而,两栖类和鸟类似乎允许多精进入,多余的精子在卵内被破坏。2.2 卵子的激活 未受精的卵 RNA 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 精子一旦与卵子接触 卵子本身就开始发生一系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卵子的激活。2.3 雌雄原核的形成和融合 精子进入卵细胞后

6、,核膜破裂,染色质变得松散,破碎的核膜与松散的染 色泡重新聚集,形成雄原核(male pronucleus);卵细胞核在完成第二次 减数分裂之后,形成的细胞核即雌原核;在中心粒的微丝作用下,雄原核 向雌原核方向迁移, 雌雄原核相遇之后: 核膜互融,形成共同的核膜,融合后的受精卵称为合子,融合成的核即为 合子的细胞核。受精过程到此结束,紧接着第一次卵裂开始。卵细胞的极性 动物极 animal pole 植物极 vegetative pole 生物的发育从受精开始,受精时雌雄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子融合形成合 子即受精卵。 受精卵通过连续的分裂,产生大量细胞, 细胞迁移、聚集、分化,共同构建新生命的基

7、本结构, 并在小动物出生时,提供自主的小生命所必须的器官。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一般是指从受精到器官原基建成的过程。二、卵裂1、卵裂的概念、特点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 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 卵裂形成的细胞,称为分裂球( blast onere)。 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不同: 是一系列迅速的细胞分裂, 每次分裂之后,分裂球未及长大,又开始新的分裂。分裂的结果: 细胞数目越来越多,分裂球越来越小。2、卵裂类型每个物种的卵裂方式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一些因子。 卵黄是使胚胎在没有外源食物的

8、情况下得以发育的进化上的一种适应性选 择; 卵黄的量、分布决定卵裂发生的位置和分裂球的大小。各种动物卵内的卵黄物质含量与分布不同: 均黄卵( isolecithal ) 文昌鱼; 中黄卵( centro ) 昆虫; 端黄卵( telolethal ) 如鸟类。 上述不同卵的卵裂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也各不相同。卵裂的形式完全卵裂:辐射卵裂螺旋型卵裂不完全卵裂:盘裂表面裂螺旋型卵裂和辐射卵裂 螺旋式卵裂:不等全裂的一种。分裂至 4 细胞时,再横分裂为 4 个大细 胞和4 个小细胞,在这次分裂的过程中,各分裂面不与胚胎纵轴垂直,而 是以一定角度倾斜,结果每个小细胞并非在它的孪生大细胞的正上方,而 是位

9、于两个大细胞之间的上方。以后的卵裂就如此进行,层层排列,呈螺 旋状。 辐射卵裂:最初 2 次分裂都是经裂,且通过动物极和植物极,相互垂直交 切。分裂成的4 个分裂球,按辐射状排列,以后分裂仍不失此轮廓,结果 上下几层细胞是重叠在一条直线上。卵裂的形式依细胞分裂是否彻底可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两大类。1、完全卵裂(total cleavage)整个卵参加分裂,多见于少黄卵。1.1 均等分裂(equal cleavage) 卵黄分布均匀的均黄卵,形成分裂球大小相等,如海胆、文昌鱼;1.2 不等分裂(unequal cleavage) 卵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如软体动物、蛙类等。2、

10、不完全卵裂(partial cleavage)多见于多黄卵,卵黄多,细胞分裂受阻,卵裂 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2.1 盘裂( discal cleavage)分裂局限于胚盘(blastoderm)处,如乌贼、鸡卵;2.2 表面卵裂(peripheral cleavage) 分裂只限于卵的表面者,如昆虫卵。三、囊胚的形成 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列在一个中空的球形表面,形成一层 囊胚( blastula); 囊胚的大小仍然与受精卵时相似。囊胚外面的一层细胞囊胚层(blastoderm);中央的空腔称为囊胚腔(blastocoel)里面充满液体或者液化的卵黄。 胚胎的这一发育期为囊胚期。 因为卵子类型不

11、同,分裂的类型不同, 所以,形成的囊胚形态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 4 种:1、腔囊胚 均黄卵或少黄卵经多次全裂,形成皮球状的囊胚,中间有较大的囊胚腔, 这种囊胚叫腔囊胚。 凡全裂又等裂的类型,都形成腔囊胚。2、实心囊胚 有些全裂卵,由于分裂球排列紧密,中间没有腔, 或者分裂初期尚有裂隙存在,以后被分裂球挤紧而消失成为实心球体,这 种囊胚称为实心囊胚。 水螅、水母,某些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囊胚属此类型。3、表面囊胚 中黄卵进行表面卵裂,到囊胚期由一层分裂球包在一团实体的卵黄外面, 没有囊胚腔。 如昆虫的囊胚。4、盘状囊胚 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等典型的端黄卵进行盘状卵裂, 形成盘状的囊胚

12、,盖于卵黄上,称为盘状囊胚。 从动物的进化来看, 实心囊胚和原始的腔囊胚为较低等的类型,在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 动物和一些低等的环形动物中出现; 两侧对称型的腔囊胚见于低等脊椎动物和某些无脊椎动物,两栖类是更高 等的端黄卵型的腔囊胚; 由于卵黄的集中,从腔囊胚发展成为无脊椎动物中黄卵的表面囊胚和脊椎 动物及某些无脊椎动物端黄卵的盘状囊胚。 高等哺乳动物的腔囊胚是次生均黄卵形成的更高级的腔囊胚。四、原肠胚的形成 继囊胚期之后,胚胎开始形成原肠腔( gastrocoel ) 将来的消化腔。 原肠胚约含有 1000 个细胞。一般而言, 原肠期间 RNA 的迅速转录恢复了个体丰富的遗传信息,标志着

13、在分子水 平上出现了个体特征,也标志着胚胎决定已经无法回复,自此胚胎发育中 的细胞沿着不同的途径发育下去。 这一阶段的胚胎称为原肠胚,胚胎发育期为原肠期。1、原肠形成方式 原肠胚的细胞移动过程,称为原肠形成( gastrulation )或原肠作用。 原 肠形成的方式各类动物不同,主要的方式有:1、内陷(invagination) 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ectoderm ),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endoderm)。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gastrocoele),原肠腔与 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2、

14、内移( migration) 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初始移入的细胞位于囊胚腔中,排列不规则,接着逐渐调整排列成规则的 内胚层。 内移法形成的原肠胚没有原口,以后在胚体的一端开孔,形成原口。3、分层( delamination) 囊胚细胞分裂时,细胞沿切线方向分裂,从而形成内外两胚层。 腔囊胚向内分出内胚层某些水母属的水母; 实心囊胚向外分出外胚层某些水螅水母。4、内转( involution) 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裂的细胞由一面边缘向内转,再伸展成为内胚层。5、外包( epiboly) 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较慢,结果动物极细胞 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 一些软体动物与两栖动物蛙的原肠形成就是外包。以上原肠形成的几种形式往往不是单一进行,常常二种或二种以上同时 进行,最常见的是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和内移相伴进行。根据胚胎发育中胚孔的形成发展,将 3 胚层多细胞动物分为:原口动物(Prolostomia)、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原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口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 动物、节肢动物等。后口动物 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 形成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所有的脊索动物。2、中胚层的形成 三胚层动物在内、外两胚层形成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