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072601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浸法检查磨削烧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浸法简单易懂,一学就会,现介绍如下(包括样品图)本方法与GB/T17879中的方法略 有差别,仅供参考:试剂:5%硝酸溶液3%盐酸酒精溶液5%碳酸钠溶液 清水无水乙醇 步骤:工件放在5%硝酸溶液浸蚀1530秒一水中清洗2030秒一 3%盐酸酒精溶液浸 蚀2030秒后一水中清洗30秒一立即放入5%碳酸钠溶液中中和1min-无水乙醇中浸入 约10秒一取出立即观察磨削表面是否有黑色区域(如附图),黑色区域的多少即为烧伤程 度的大小。至于合格程度可能要双方协议规定或参照 GB/T17879-1999 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浸蚀 检验这一阵忙,上网本是找个别的问题的,即然来了就说说, 酸洗磨削烧伤是每个

2、轴承厂必不可少的检验 ,但真的在下面进行酸洗的又是些工人,而且酸 洗成份控制并不容易(随酸洗量的增加,使用时间变化,酸洗液成份要发生变化)我们酸洗的配 方与JB1255的略有不同的,用的是1 脱脂无水碳酸钠 25-35 g磷酸三钠 25-35 g氢氧化钠 10-20 g水玻璃 2-3 g水 1000 毫升2 热水清洗 水 100%3 流动水清洗 水 100%4 酸洗 硝酸 15-25ml水1000ml5流动冷水洗水100%6明化1铬酐 130-150g硫酸 4 g水1000ml7流动水清洗水100%8明化2盐酸(d=1.19) 100-200ml二氯化锡 2g金属锡 100-200g水 100

3、0ml9 流动冷水洗 水 100%10中和无水碳酸钠 4-6%水余量11流动冷水洗水100%12防锈亚硝酸钠 6-8kg 无水碳酸钠 1-2kg水余量酸洗后烧伤部位呈黑色,无烧伤呈灰色(白烧伤很少见,一般如磨削发生严重操作失误时可能 会出现)磁弹仪测烧伤还是很有效的,但有时磁弹值会受附近电磁信号的干扰 ,还有就是检测位置比 较受限,受探头的影响一些位置测不到,特别是内表面,另外测试效率低,测试仅及一条线,不可 能所有表面都测到谢谢各位了.我搜索到了一份操作指导书,原文贴出,供大家参考: 磨削烧伤痕迹的显示:1 浸蚀溶液配方:4%硝酸酒精 浸蚀:工件在溶液中浸蚀2 分钟2 清洗 工件在清水中清洗

4、2 分钟。3 漂白 溶液配方:4%盐酸酒精 漂白:工件在溶液中漂白2 分钟。4 漂洗 工件在清水中漂洗10 秒钟。5 中和溶液浓度:50g/L的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水溶液。 中和:工件在溶液中中和30秒钟。6 工件干燥 把中和好的工件立即置于热水中浸泡约30秒钟后取出及时干燥,待检 过热表现为材料晶粒粗大,可通过热处理修复,过烧表现为晶粒粗大晶界有熔化现象 ,不可用 任何方法改善 ,可回炉重熔.烧伤是热处理或机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材料局部过热或过烧 ,如 有些磨削裂纹等.过烧:是指工件在加热过程中,温度过高,使晶界间氧化,不可挽救应报废。 过热:是指工件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偏高使工件晶粒粗大,可通

5、过相应的热处理挽救。烧伤:是指工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高温冷却不足。产生工件的表面变质层 我们公司生产的汽车被动论经磨削后出现裂纹,一般产生裂纹的部位为被动轮的凹面,凸面 极少出现此类现象,且凹面处的外缘有烧焦的现象,裂纹为一条或多条的纵向裂纹,垂直于 齿面。具体见产品图。技术要求:22CrMoH的材质,1.92.3mm的渗层,58-64的表面硬度,33-45的心部 硬度,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级别在3级之内。模数: 11.5.。齿数: 40.最终产品的金相结果:2.0mm的硬化层。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级别为2级,表面硬度60HRC, 心部 39HRC .附件如下:,产品形状。,外缘磨焦的现象。磨

6、齿时的磨削量一般为0.05-0.10mm。裂纹出现的位置就是在齿沟里。我们的渗 碳工艺为:渗碳温度930 度(丼式炉处理),产品进炉后前期的排气时间为 1.52.5 小时(碳势0.60C), 1.10%C强渗,时间8.5小时,0.9%C扩散,时间8小时,渗碳后直接降 温至830度(0.75%C)保温0.5小时后淬火,淬火油为快速淬火油(75度),210度回火 时间 7 小时。部分残余奥氏体在回火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成马氏体,这种未回火的马氏体在随后的磨削过 程中易引起磨裂。一般二次回火后磨裂就有明显好转,三次以上回火基本没有磨裂现象。你 可以试试看。首先感谢各位同仁的回复,并且提供了很多的解决的

7、方法。在经过以下工艺的调整后最终的 磨削裂纹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1,降低产品的最终表面碳浓度至 0.7%C.2,保证产品的 金相组织在 2 即以内(残奥,马氏体和碳化物) 3,控制产品变形度(平面,齿形,齿向)。 4,回火工艺按 210 度回火后再取出空冷至室温,再进行二次回火(200 度)。 5,控制磨 削量(特别是初次的磨削量),改善冷却效果,更换进口砂轮并规定修正的时间。按以上 工艺实施后磨削了200 多只盆齿,未发现烧焦,裂纹现象。应该说这组试样制作水平不高,不能把腐蚀剂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给人造成很多错觉.再就是 产生磨削裂纹后应当先有磨削面的裂纹照片.这是判断裂纹性质的重要证据。纵

8、向切片照片 中的金相组织没有先解释清楚.这是失效分析的大忌。渗碳淬火后磨削裂纹的原因判断分析 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裂纹表面形态:是表面龟裂还是垂直于磨削方向的平行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表 面有无磨削烧伤的痕迹(发黄到发蓝)。二是裂纹纵向切片组织形态和裂纹深度:马氏体、残 余奥氏体、碳化物的形态是否合格;表面有无异常组织区域出现(如表面的白亮层、脱碳层、 过热区等);各区的显微硬度分布情况;裂纹深度有多深,裂纹前端达到渗碳组织的哪个区 域等。有了以上的证据收集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裂纹的原因了:表面有龟裂的话与渗碳淬火组织 中有大量残余奥氏体有关,这明显是热处理问题。如果裂纹是平行于磨削方向且互不相

9、交的 话情况就复杂些。就要综合其它的分析结果进行判断。从你的后序解释来看,主要是由于表面存在大量的残余奥氏体造成的。这种组织即使磨 削符合规范,也会形成磨削裂纹,并且表面裂纹呈龟裂状。磨削不符合规范,磨削热过大形 成表面二次淬火(有了白亮层和热影响区)。磨削裂纹: 常发生在模具成品淬火、回火后磨削冷加工过程中,多数形成的微细裂纹与磨削 方向垂直,深约 0.051.0mm。原因:1)原材料预处理不当,未能充分消除原材料块状、网状、带状碳化物和发生严重脱 碳; (2)最终淬火加热温度过高,发生过热,晶粒粗大,生成较多残余奥氏体; (3)在磨削 时发生应力诱发相变,使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应力

10、大,加上因回火不充分,留有 较多残余拉应力,与磨削组织应力叠加,或因磨削速度、进刀量大及冷却不当,导致金属表 层磨削热急剧升温至淬火加热温度,随之磨削液冷却,造成磨削表层二次淬火,多种应力综 合,超过该材料强度极限,便引起表层金属磨削裂纹。预防措施: (1)对原材料进行改锻,多次双十字形变向镦拔锻造,经四镦四拔,使锻造 纤维组织围绕型腔或轴线呈波浪形对称分布,并利用最后一火高温余热进行淬火,接着高温 回火,能充分消除块状、网状、带状和链状碳化物,使碳化物细化至2-3 级; (2)制订先进 的热处理工艺,控制最终淬火残余奥氏体含量不超标; (3)淬火后及时进行回火、消除淬火 应力; (4)适当降

11、低磨削速度、磨削量,磨削冷却速度,能有效防止和避免磨削裂纹形成。 淬火裂纹往往是在马氏体转变开始进行后不久产生的,裂纹的分布则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一 般容易在工件的尖角、截面突变处形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淬火开裂,可能是沿晶开裂,也可能是穿晶开裂;有的呈放射状, 也有的呈单独线条状或呈网状。因在马氏体转变区的冷却过快而引起的淬火裂纹,往往是穿 晶分布,而且裂纹较直,周围没有分枝的小裂纹。因淬火加热温度过高而引起的淬火裂纹, 都是沿晶分布,裂纹尾端尖细,并呈现过热特征:结构钢中可观察到粗针状马氏体;工具钢 中可观察到共晶或角状碳化物。表面脱碳的高碳钢工件,淬火后容易形成网状裂纹。这是因 为,表面脱碳层在淬火冷却时的体积胀比未脱碳的心部小,表面材料受心部膨胀的作用而被 拉裂呈网状。 淬火后发现的裂纹,如果裂纹两侧有氧化脱碳现象,则可以肯定裂纹在淬火之前就已经存在。 淬火冷却过程中,只有当马氏体转变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裂纹才有可能形成。与此相对应的 温度,大约在250C以下。在这样的低温下,即使产生了裂纹,裂纹两侧也不会发生脱碳和 出现明显氧化。所以,有氧化脱碳现象的裂纹是非淬火裂纹。如果裂纹在淬火前已经存在,又不与表面相通,这样的内部裂纹虽不会产生氧化脱碳, 但裂纹的线条显得柔软,尾端圆秃,也容易与淬火裂纹的线条刚健有力,尾端尖细的特征区 别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