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14页
文档ID:460674640
科学课题阶段总结_第1页
1/1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2013年9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1.科学实验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2.生活经验情境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4. 有效利用课堂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

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

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