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6062322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物理说课稿4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物理说课稿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常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讨方法,获得相关的学问。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育学生创新意

2、识,提高学生探究实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学问点,教材依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和计算实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依据压强公式探讨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最终,用S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化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学问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

3、育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实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驾驭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技能目标: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视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实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看法。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分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依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实行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试验、问题探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详细教学过程,学生

4、不但要注意学问的获得,更要注意获得学问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加试验,参加探讨,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加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学问,并培育了创新意识和创新实力。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学问,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学问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肯定的视察实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实力,但抽象思维实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演示试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凹凸状况,并思索为

5、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试验引入课题,形象干脆,能够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实力。 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问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压力是否肯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样呢? 老师供应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试验解决以上其次个问题。 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肯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肯定同重力方向相同,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爱好。 对压力和重力老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

6、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揣测 c、设计试验:老师依据教材图1-3供应的试验器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试验方案。该试验供应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试验方案比较困难,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变更压力、怎样变更受力面积、如何视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并视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试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学问,既培育了学生独立操作实力,又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实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试验与收

7、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试验操作步骤和视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试验时,试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视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视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 (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视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视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3、什么叫压强 在

8、以上结论基础上老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化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探讨:依据计算公式可知确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肯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肯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纳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帕),且1帕=1牛米2 ,并说

9、明1牛/米的意义。让学生探讨教材中的图10-4一些物体的压强,知道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支配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依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当受力面积肯定时,增大压力:当压力肯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当受力面积肯定时,减小压力;当压力肯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探讨教材图10-,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假如先探讨这三幅图,简单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10、。会认为只有变更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小结:依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试验应注意探究过程,而不能注意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试验设计加以确定和表扬。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探讨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沟通。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学问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本节板书我采纳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洁明白,重点突出明确。 第九节 压力和压强 一、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3、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11、二、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2、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S)3、单位:牛/米(帕)1牛/米=1帕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肯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假如我们把全部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其次定律又是在牛顿第肯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其次定律建立在牛顿第肯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肯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悟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洁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洁

12、学问,牛顿第肯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肯定律是由部分试验结果,部格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实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肯定律上有肯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相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相识则是本节的难点。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

13、节重点:牛顿第肯定律及理解,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志向试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学问目标。 2、实力德育目标。(1)知道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肯定律不是试验定律,而是在大量阅历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2)理解力是变更物体运动状态的缘由,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由。()了解志向试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牛顿第肯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德:培育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看法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的思维 、情感目标:留意师生间沟通,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问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

14、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学问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留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沉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实行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供应新旧学问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学问并不生疏,便于将新学问纳入原有的相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学习过程。(2)通过物理试验进行启发诱导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试验,让学生

15、对此试验进行仔细、细致视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试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晰试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试验中哪些条件不变,改变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改变: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探讨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改变的缘由,使学生明的确验目的,动脑筋思索问题,依据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肯定律的建立供应了肯定的感性材料。 :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简洁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志向化试验和推理方法,志向化试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牢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探讨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肯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订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肯定律是建立在试验和视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