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梳理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KB
约9页
文档ID:460574156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梳理_第1页
1/9

第三分册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宣告宋朝统治集团自强自救的破产北方民族的兴起与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代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北宋的建立 A文官体制 B科举制的完善 A一、 宋朝的建立:北宋的建立960年,手握重兵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借口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率军北上,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二、 文官体制: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军事制度:1、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2、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3、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令各地拣选强壮士兵编人中央禁军,地方上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4、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政治制度:1、基本国策:宋初以“重文轻武”基本国策2、目的:防范武将专权3、选拔途径: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4地位: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1)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北宋、辽、西夏鼎立的局面 A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辽――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125年被金灭亡 北宋――960年 汉族 赵匡胤 汴京(今开封) 1127年被金灭亡 西夏――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被蒙古灭亡 二、 金与南宋的对峙:1、金――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被蒙古灭亡2、南宋建立:1127年 汉族 赵构 临安(今杭州) 3、靖康之变:1127年,攻人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大蒙古国(1)大蒙古国的建立:1206年, 蒙古各部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铁木真。

2)蒙古西征:三次发起西征,兵锋直抵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2、元朝――1271年 蒙古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1368年被明朝灭亡3、南宋灭亡:1278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A海上丝绸之路1、原因(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2)商业的繁荣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3)宋代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较前代大有进步2、表现(1)到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2)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3) 商品的交流:①宋代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②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5)意义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人,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火药武器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 A《梦溪笔谈》 A一、活字印刷:1、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1)时间: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2)特点:毕昇的发明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3)地位: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整整早了四个世纪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2)影响: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火药武器:1、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1)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2)使用:①唐朝: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②宋朝:A.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官府设专门的作坊,有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B.宋代火器的名目繁多,南宋时的“突火枪”、宋元年间的“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2、传播: 13世纪,火药武器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3、影响:(1)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战争的方式,使战争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存的时代。

2)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沈括与《梦溪笔谈》:《梦溪笔谈》(1)作者:北宋科学家沈括(2)体裁:笔记体(3)内容:①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记述下来②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4)地位:书中的描述和分析准确而富于科学性,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22课元的统一行省制度: B宣政院 A澎湖巡检司 A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1、行省制度:(地方)(1)内容:①“腹里”地区(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②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2)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措施:①西藏地区:吐蕃作为特别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②台湾地区: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2)意义:元朝将边地少数民族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起到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和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明朝的建立 A内阁制度 B厂卫机构 A一、明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即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同年北上攻灭元朝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内阁制度:——中央机构改革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1)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 1600 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2)内阁制度的确立①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②过程:A.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 职责: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职责: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奏章、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③地位: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④实质:明朝中后期,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形同宰相的事例,但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三、厂卫制度:——特务机构1、特点: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2、目的:加强专制统治3、组成: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后,继任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4、职权: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察、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5、作用: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厂卫特务对象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清的建立与清军入关 A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清的建立: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清军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第25课 康乾盛世(上)军机处的设立 B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含义:康乾盛世主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