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6056666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上海市奉贤区齐贤学校 黄玲【摘要】这些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很少有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 语文 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

2、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企图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在笔者看来,小学一年级的

3、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一、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

4、个人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又要作何理解?如何实施呢?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这第一步还只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但这一步虽艰难却至关重要!二、 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

5、、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蜗牛学艺,就可以通过一个“蜗牛”的谜语小故事导入:“小朋友们,这只小蜗牛本领可真大,可以背着屋子到处走呢。可是,这只小蜗牛,还嫌自己的本领不够大,于是,有一天,这只小蜗牛走出家门,拜师学艺去了”,这只小蜗牛在学本领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呢?小朋友们,快去读一下课文,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在兴趣的激发下,去“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6、,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阅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三、 教师当好指挥家,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

7、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

8、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蜗牛学艺一课,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兔子”的热情,可以通过老师范读中语音强调“兔子主动找上门来”中的“主动”

9、和“找”这两个词来帮助学生体会兔子的热情。果然,老师这样读了之后,学生都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热情的兔子”就这样蹦出来了。先抓住重点词品读,然后连贯起来读句子,就能较顺利地读好课文,读出感情。3、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引导学生理解燕子想帮却帮不上忙时,教师可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

10、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蜗牛学艺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伤心失望的

11、“小蜗牛”和热情的“兔子”、“蝴蝶”、鸭子”它们之间的对话,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高、一浪高过一浪。5、老师要当好指挥,及时激励和评价。在平时的朗读训练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 “你读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师读得还好!”即使读得不够好时,老师也要说“读得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老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更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响亮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可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读得可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

12、好了!”等等。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当然,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止这些,还有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接读、引读、齐读、配乐读、比赛读、以评促读,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互为补充。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感情朗读,这样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切忌过多的讲解,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浅谈小学语文阅.张艺池.吉林教育.2009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沈薇.新课程研究.2009,23、 一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试用本)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王涛.新课改新课标研究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