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0561010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沂南中联--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材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初稿)沂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2016年8月2日目 录1 适用范围12 编制依据13 术语和定义13.1风险13.2危险源辨识13.3风险点13.4风险辨识13.5风险评价23.6风险分级管控24 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25 职责分工25.1领导小组25.2工作办公室26 信息收集37 危险源识别方法47.1工作开展思路47.2 识别方法48 风险评价方法59 风险分级管控59.1 风险分级管控的原则59.2风险分级管控主体划分510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611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612 风险告知713 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714 附件7II建材行业

2、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1 适用范围本实施指南适用于建材行业企业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生产过程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 28001-2011)风险管理 术语(GB/T 23694-2013)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

3、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风险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x严重性3.2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3.3风险点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4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企业整个范围内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

4、特性的过程。3.5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6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3.7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4 总体

5、要求、目标与原则要求企业必须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和梳理,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的原则,实现所有风险点均能得到有效分级管控的目标。5 职责分工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指挥领导和具体推进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5.1领导小组企业安全管理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安全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室(车间)分管领导为组员。职 责:明确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和要求,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指导、监督体系建设推进;选定外部专家、服务机构,组建专家咨询组;与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保持沟通,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5.2工作办公室安全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部室主要负责人为组

6、员。职 责:起草制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和推进方案,提出工作思路和方法;组织体系建设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等具体工作;整理、梳理体系建设相关制度、记录文件等支撑材料,规范体系运行;与外部服务机构联系确认体系运行信息平台的内容和要求,并负责信息平台的运行和管理。6 信息收集为全面识别、系统评价危险源及准确管控措施,应收集必要的企业现状信息、相关法律及其他相关信息,可包括:(1)与企业相关的安全及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等;(2)企业平面图及周边环境;(3)组织架构图;(4)在用设备清单(特种设备可单列);(5)安全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操作规程;(6)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土建

7、、设备大修等);(7)原材、辅材、过程、最终物料清单;(8)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9)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法文件、制度或指南;(10)应急预案文本;(11)安全管理制度;(12)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13)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14)行业隐患排查表、专业检查表;(15)安全设施设计专篇、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16)安全评价报告;(17)职业危害评价、年度职业病体检报告及接害岗位日常监测与检测资料等。7 危险源识别方法7.1工作开展思路按部门确定出企业基本的危险源识别单元,采用“工序(活动)/设备/人员分

8、析法”的方法,以部门工艺工序(活动)过程为主线,将其工艺工序(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根据识别范围的划分,可明确到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即确定的“风险点”,风险点是危险源进行辨识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编制“一企一册”的基本信息。7.2 识别方法建议参照通则要求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见附录,其中主要的使用表格为危险源辨识评价一览表。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

9、总。在识别危险源时,要根据生产过程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标准,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及违反劳动纪律等);其次是物的因素(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的工艺、技术参数等),再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最后再分析管理因素。例如:水泥企业工艺流程中的煤磨粉磨系统,员工在从事球磨机磨内检修作业时,第一步,进行作业前的作业危害分析,所有作业人员应参与讨论制定安全作业方案,并要全员进行安全技术交

10、底(从人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果作业人员风险分析不全面、技术交底不到位,会导致控制措施的缺失,进而会造成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作业危害分析不到位和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就是危险源。);第二步准备和检查工器具及备品备件(从物的因素分析:如果用于吊装磨门的钢丝绳老化,存在断股等现象,可能会导致在吊运的过程中出现钢丝绳突然断裂,进而会造成起重伤害。老化的钢丝绳就是危险源);第三步办理有限空间作业票,并要逐项落实相关作业风险的控制措施(从管理因素分析:如果安全管理部门没有严格审核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并未提出补充措施要求,或没有到作业现场查看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均会出现安全管理上的盲区,进而也会造成意外伤害事件

11、的发生。作业风险的控制措施不到位就是危险源。);第四步按照作业方案进行作业(从环境因素分析:如果球磨机内通风不畅或没有进行磨机内的气体检测,在磨机内进行作业时会造成中毒窒息的伤害。磨机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就是危险源。);第五步工完场清,关闭有限空间作业许可票(从管理因素分析:如果工作结束后,没有对作业人员的人数和工器具的数量进行清点,或没有告知受影响的相关人员,也会造成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工作结束后没有及时清点磨机内工作人员数量的行为就是危险源。)。b)安全检查表法为了系统找出各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把各环节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

12、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可对某种工作系统、某种装置(如消防设施及特种设备等)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8 风险评价方法由工作办公室组织各部室拟采用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法)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各危险源点风险值。为便于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对LEC法中的风险分级进行修订,将原有评价结果中的四、五级合并为一级,将风险分级由五级调整为四级。具体方法见附件3。9 风险分级管控9.1 风险分级管控的原则(1) 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2)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管控措施;(3)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应按以下顺序优先考虑: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13、、应急控制措施。9.2风险分级管控主体划分根据危险源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分成四级(风险点的级别应以本风险点内危险源的最高级别来代表风险点的级别。),四级风险对应的风险值最小,一级风险对应的风险值最高。同时,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分别作为一级风险到四级风险的警示色。一级风险(高度危险,红色):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部室、班组、岗位均应高度重视,部室负责起草该类风险相关的安全作业方案,经安全管理部门审核后,再上报公司相关领导审批。从事该级别风险的相关作业时,作业人员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值;若采取措施后风险值仍不能有效降低的,应停止作业,重新设计作业方案。二级风险(中度危险,橙色):对于该级别的风险

14、,部室(车间)、班组、岗位均应予以重视,部室负责完善风险管控方案,并予以指导、监督,班组和岗位负责管控措施的落实。三级风险(一般危险,黄色):对于该级别的风险,班组、岗位应引起关注,班组负责该级别风险管控的指导、监督,岗位负责具体的管控。四级风险(稍有危险,蓝色):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岗位员工应引起注意,并负责风险的具体管控。10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依次按照工程控制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四个逻辑顺序对每个风险点制定精准的风险控制措施。其中,按照优先顺序,工程控制措施包括:消除措施(如工艺改造,消除危险源)、预防措施(如锅炉安装安全阀)、减弱措施(如氨水罐安装防雷装置)、隔离

15、措施(如皮带安装防护罩)、连锁措施(误操作或设备运行达到危险状态时,能够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警告措施(如铲车安装声光报警装置)、应急救援措施。11 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为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开展及事故纵深预防效果,建立并落实风险分级管控激励考核机制,明确风险管控主体和职责,以及考核内容、方法等。 12 风险公示与告知 完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并制定管控措施后,应将上述信息予以公布。对于三级、四级的风险,可综合采用安全培训、下发危险源手册等形式,进行宣贯;对于一级、二级的风险,除采用上述方式外,还应当以危险源告知卡的形式,将危险源点名称、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安全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应急联系方式、责任部室及责任人等信息在风险点附近醒目位置进行张贴。 13 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本指南应事先确定体系构建及运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记录表格,并明确提出每个记录表格的填写要求及保存期限。14 附件附件1 风险点辨识与风险评价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