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047556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7.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人教版】高考地理教师用书:第14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第十四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回忆相关知识。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图中是湿润区,是半干旱区。2.区域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区域和地域的异同两个概念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指一定范围内的

2、地理空间,但“区域”是泛指,其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如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等。2.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区域的整体性是指区域内部的联系;区域的差异性是指区域之间和内部的不同;区域的开放性是指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开放性的基础。(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填表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差异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影响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以西部畜牧业为主工

3、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1.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区域发展不同。2.地理环境差异分析主要从自然要素差异(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土壤、植被、资源等)和人文要素差异(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商业贸易等)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异同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缓慢。(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

4、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遭到破坏。1.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征(1)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3)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理在书中(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

5、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石油等矿产丰富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

6、达题在书外(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图1为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材料二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图2为20052013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1)与全国高余粮区相比,高缺粮省市的主要分布区域是_,其形成原因是_。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的主要措施有_。(2)据图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域差异_。(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粮食的品质。江苏不少农业示范区推广种植有机大米,试分析种植有机大米的有利条件_。审题指导1审设问第(1)题,限定词:“与高余粮区相比”,指向词:“

7、分布区域”“形成原因”“主要措施”先明确全国高缺粮区的分布区域及成因,再针对高缺粮区粮食供给给出措施。第(2)题,“人口变化”“粮食增产”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要从“人口变化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这一答题思路去分析。第(3)题,“关注粮食安全”高品质粮食市场需求;“示范区”政府支持;“推广种植”技术水平;“有机大米”无污染,生态环境好。2审图表(1)由图1可知,我国高余粮区主要分布在重要商品粮基地和西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高缺粮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2)由图2可知,苏南地区人口增长,粮食增产;苏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答案(1)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人均耕地少;农业种植结

8、构的调整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产 (2)苏南人口增长快,粮食增产慢;苏北人口负增长,粮食增产快 (3)市场需求大;技术水平高;生态环境好;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把握规律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题组冲关1.(2016浙江高考)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

9、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1)B(2)A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GDP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A错误。上海人均GDP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B正确。湖北人均GDP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C错误。广西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

10、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D错误。第(2)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A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B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C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D错误。2(2018河北三市联考)如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 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

11、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1)(2)题。(1)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距海远近解析:(1)B(2)A第(1)题,由题意可知乙湖为死海,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2)题,图中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理在书中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12、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题在书外(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审题指导1976年至1998年间,耕地和草地都有小幅度的减少,林地、水域和城乡用地有小幅度的增长;1998年至2010年间,耕地、草地减少的幅度加大,林地、水域、城乡用地都有增长,以林地的增长最明显。答案(1)A(2)C把握规律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题组冲关1(2018广东七校联考)辽东湾海岸经历了多次变迁。20世纪80年代前,大量人口自发迁入辽河流域,促进了流域的大规模开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