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604738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诫子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此套题为飞9rd,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提技能一课两练【练基础】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多不接世()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 .翻译下列句子。(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译文:答案:(1)学习必须用心致志,增长才能必须刻苦学习。(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

2、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3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 .用课文原句填空。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7E:,o(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o(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乂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5 .课内阅读。阅读全文,回答题。(1)说明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诫子书()淫慢则不

3、能励精()年与时驰()非志无以成学()答案:警告振奋,振作消逝,逝去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文: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如何来得及。(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答案(示例):人在青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幸免老了后悔。【练能力】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甲)诫子书全文。(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

4、,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富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宽敞,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慧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 .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险躁则不能治性()子无以鲁国骄士()答案:陶冶因为2 .这两篇短文差不多上警告亲小孩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警告亲小孩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警告亲小孩伯禽的中心内容是:0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

5、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3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译文:答案: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喧闹,心境安静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2)这六点差不多上谦虚慎重的美德。附(乙)【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I白禽。周公警告亲小孩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亲小孩,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但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来宾。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来宾,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

6、说,用尊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宽敞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要的官职,确实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慧睿智,确实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慧。这六点差不多上谦虚慎重的美德。你贵为君王,之因此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慎重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确实是如此的下场。(你)能不慎重吗?二、(2020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7、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因此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别称。机(ji):迷信鬼神和灾祥。4 .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孙叔敖疾()王数封我矣()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多次)5 .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译文:(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译文:答案:(1)那个地点的土地贫瘠(不行),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行、不吉)。(2)孙叔敖的聪慧,在于明臼(明白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

8、样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6 .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缘故是什么?答:【解析】此题考查明白得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摸索作答。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可不能被楚人越人惦念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7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从孙叔敖不同意封赏和让亲小孩请寝之丘的角度摸索作答。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亲小孩不受利地,而清寝之丘”。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9、(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附【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警告他的亲小孩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同意。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同意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点有块叫寝的山地,那个地点的土地贫瘠(不行),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行、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能够长时刻享有的,大致只有那个地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亲小孩,孙叔敖的亲小孩没有同意,要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因此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聪慧,在于明臼(明白得、明臼)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样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明白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爱的,这确实是有道的人比一般人高超的地点。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