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043594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古代诗歌鉴赏(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43分)(对应学生用书P38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6分)答:_(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答:_答案(1)“归”“过”采用

2、了拟人手法。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诗人的情绪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2013临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

3、刺史。(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5分)答: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

4、,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注】 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_(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答:_答案(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

5、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水村闲望宋俞紫芝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注】 俞紫芝:宋代诗人,笃信佛教。桡,船桨,指代船。赊,语助词。翡翠,翡翠鸟。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旆,旗。(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_(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

6、。(6分)答:_答案(1)诗歌描绘出一幅恬淡静谧的深秋水村图:船泊烟岸、鸟闲云淡、屋迷旗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2)远近结合。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水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动静结合,化动为静。溪云、酒旗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翠鸟、白鹭本为动景,动物不动,从而静物更静,闲适之情荡漾其间。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 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

7、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5分)答:_(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_答案(1)“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苦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鹧鸪

8、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答:_(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6分)答:_答案(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

9、求高洁品行的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清平乐弹琴峡题壁纳兰性德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注】 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泠泠:水流声。(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答:_(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答:_答案(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

10、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 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6分)答:_(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5分)答:_答案(1)“犹”“自”分别是“仍然、尚且”和“依然、依旧”的意思,“云犹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天色的阴沉,“浪自生”显示了水势汹涌、旅途艰辛,共同衬托出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2)此处用了鲤鱼传书

11、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 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答:_(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5分)答:_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浓厚感情和无限

12、思念之情。“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现出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2)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叶凋零,一片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受了失伴之痛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5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