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0354788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集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县浪拔湖中学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总 课 题: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评述)单元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包括四步学习活动,可用3-5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

2、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表述学法引导:通过欣赏与分析感受,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的装点居室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选择题材内容类型相近而意蕴各异,或形式风格不同但意蕴相近的作品。学具准备: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二 启发

3、引导阶段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 设疑, 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三 新授油画棒砂纸画是用油画棒在打磨用的砂纸(砂布)的磨面所作的画。油画棒色彩鲜艳,颗粒细腻,质地柔软:砂纸的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油画棒色附着在画面上,而且砂纸较深的底色更能衬托出油画棒的色彩。因此,油画棒砂纸画色彩明快,画面统一,工具简单,是孩子们易学乐学的一种儿童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充分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精确描绘具有空间深度和透视变形的物象,而且可以达到状物抒情、生动传神的境界。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

4、国家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意大利表现为绘画和雕刻、建筑的成就,而在德国则表现为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区域中央、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贸易地区的心脏位置。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的集散地,在那里最早出现工商业、萌芽 资本主义,所以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所谓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 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 命。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料 形式构成 作品中的物象 文化意义 主要教学手段根据艺术作品的意蕴四个层次学生讨论、竞说课本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共同和学生进行。 几种美

5、术表现语言形式建筑、雕塑、绘画、园林四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反思1 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2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材编写简单 ,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3 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4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寻找资料第二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欣赏活画,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教学重点:使学生进

6、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表述学法引导:通过欣赏与分析感受,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的装点居室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选择题材内容类型相近而意蕴各异,或形式风格不同但意蕴相近的作品。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课堂教学一 组织教

7、学二 导入(启发引导阶段)1、展示一些可能引起学生不同审美反应,即有的认为美,有的认为不美的作品,让他们进行欣赏和评述。2、通过谈话说明,理性知识基础或理性认知与感性知觉的紧密联系,从而指出在美术欣赏中也在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和比较准确的评价。三 授新课启发引导阶段1、先择如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最后的晚餐、等作品,结合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的有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作品通过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理念和意蕴。(教学参考资料)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欣赏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罗的维纳斯,一直被西方艺术学者尊为古希腊最优秀的雕刻作品之一,被认为

8、是西方雕塑作品中表现女性美的精湛典范。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分稳定而富于变化。 雕像中女神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了整座雕像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中女神的椭圆形的面庞,简单的发髻、平平额头、笔直的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娴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中女神既不妖艳惑人、亦非纤巧娇柔,既无媚态、也非羞涩,而是落落大方。雕像中女神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了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崇高的感觉。

9、古希腊人崇尚身心健康,要求健美的体魄和内在的美德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可以说在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关于“残缺美”。 断臂的维纳斯一出土,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的赞誉。19世纪一些顶尖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极口赞美它。比如,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和平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人们欣赏的焦点有二:一是形体美,一是由节制的表情与动作体现出来的理性美。对于断臂,则没有特别留意。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残缺美”,应该是比较靠后的事情。法国作家让艾卡尔在鉴赏力的批评

10、一书中曾说:“说真的,如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去支配现代精神。而且她的作者的象征手法也不会被广大的观赏者所认识,在我们的眼里,她也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即帕里斯的裁判中的女主角。”(编者注:流行说法认为,维纳斯手里拿着的后来成为特洛亚战争导火索的金苹果。)现在,由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引发出来的“残缺美”的概念,已普遍地为人们接受。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其实算不上标新立异。 此外要注意的是,“残缺美”仅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绘画名作蒙娜丽莎,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

11、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们暗示了丰富的内容,在美术史上它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 2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只能是双手 作者认为,只有失去的是双手,才能唤起大家的丰富的想像,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失去其他任何部分,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在假设中作出判断。但是,从一些事实来看,作者的话失之于武断。比如,收藏在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头颅部分失去了,却和维纳斯雕像及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镇宫三宝”。对于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不仅无损其美,甚至更增添了美,有人则这样认为,双臂失去,如同芟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有关资料 一

12、、爱和美的永恒象征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希腊时期”的作品,作者生平不详。这个雕像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和西方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的典范。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维纳斯),传说她诞生于大海之中,一出生便成年。其美丽无与伦比。西方文艺作品常取材有关她的传说故事,在雕刻、绘画中更为常见,许多歌颂和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往往以维纳斯命名。而最为人们所熟悉、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尊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这尊雕像首先是由希腊米洛斯岛上的一个叫约尔哥斯的农民发现的,并由此得名。1820年4月8日

13、,约尔哥斯在整地时无意中挖掘出这座雕像的各个断块。他随即报告当时法国驻该岛的领事。经过一番周折,这座雕像终于被法国买下,运到巴黎,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于是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便成为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辟专室陈列。约尔哥斯挖掘出这座雕像时,雕像断裂成几个部分:上半身、下半身、发髻的下垂部分、右腰部的断块、刻着铭文的台座,以及拿苹果的手臂断片。由于手臂断片技艺粗俗,很快被鉴定不属于这尊雕像的原物,明显是后人的复制品。这说明雕像很早就已失去双臂。雕像断去的双臂原来究竟如何,一直是雕刻史上的一个谜。许多专家提出过各种假设,试图恢复雕像的原来面貌,但都归于失败,都未能取得令人信服和满意的效果。

14、围绕所缺两臂的争论,最有意思的是下列几种说法:一说左手拿苹果,右手抓住围布;二说维纳斯的双手拿着胜利花环;三说右手拿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四说维纳斯准备入浴,右手抓住似乎要滑落的围布,空手抚握着一束头发;五说她站在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握住马尔斯的右腕,左手温柔地搁在马尔斯的肩上。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雕像虽然是断臂的,但并不给人以残缺不全的感觉,无损于观赏,反倒更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力。雕像可供四面观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十分相宜的。与雕像同时发现的底座,多数专家认为是属于这尊雕像的。台座上刻有“美安得罗河畔安屈克拉亚的亚山德尔作此”的模糊字迹。根据铭文和书体,专家们推断雕像是公

15、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因为安屈克拉亚是公元前3世纪时建起的市镇)。作者名字中残缺的字,一般认为是“历”或“格”,因此雕像作者是亚历山德尔或亚格山德尔。但是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台座不一定属于这个雕像。他们从雕像所具有的典雅、端庄、崇高的艺术风格来看,认为雕像应属更早的“古典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而不是希腊化时期的。有的学者还认为不一定是阿芙罗蒂德,而可能是海神阿姆菲德里特或胜利女神。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都不妨碍对雕像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赏。在古希腊雕刻中,阿芙罗蒂德的形象改由裸体出现,大致始于“古典时期”盛期的著名雕刻家普拉西特列斯(活动期为公元前375公元前330年),由此成为一个传统,直到近代。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是一尊半裸雕像。用巴洛斯岛盛产的优质大理石雕凿而成。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分稳定而富于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身高2.04米,胸围1.21米,腰围0.91米,臀围1.29米,头长0.267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