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0335829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

2、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多项教学内容。通过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历史人物的风采;“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

3、,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书写“召集、商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4、学习缩写。 三、单元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四、课时安排 将相和 2 草船借箭 2 景阳冈 1 猴王出世 1 口语交际习作五 3 回顾拓展五 2 单元测试 2 18.将 相 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

4、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2.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三、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

5、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

6、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

7、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

8、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9、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2.指导

10、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不和和 爱国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o j shn y yn x ln zhn yu dn dn qi zhun j ju nn ni z

11、h wi 二、词语补充 之宝 直壮 tu c ) jn ln h sh b 完归无不 负请 心力 三、比一比,再组词。 璧 秦 廉 壁 泰 镰 避 奏 谦 渑 侮 换 蝇 诲 唤 四、缩句。 1一列长长的火车飞快地通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 3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4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五、给画线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 同甘共 转败为 异口声 里应合 口是心 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完璧归赵 A全,完整 B. 完结 C. 完成 D.消耗尽 2负荆请罪 A依仗 B. 背 C. 享有 D. 遭受 3理直气壮 A挺直;使

12、笔直 B. 公正的,正义的 C直爽,直截 D. 简直 4同心协力 A调和,和谐 B. 共同 C. 协助 七、阅读答题 和氏璧 古书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接位。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砍掉了他的右脚。 楚文王即位以后,有人报告,说卞和抱着一块宝石跪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连眼睛都哭出血来了。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

13、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过,我痛心的是宝玉被当作石头,一片忠诚却成了罪名。”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一琢磨,果然是一块熠熠闪光的美玉。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宝石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传到楚威王时,被赐给了一位有功的丞相。后来,丞相府遭贼人盗窃,宝玉被偷走,卖到赵国,到了赵惠王手里。 秦灭六国以后,这“和氏壁”又到了秦始皇手里。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作为传国之宝。从此以后,这玉玺成了皇权的象征,似乎谁得到它,谁就有资格当皇帝。所以后来诸侯争雄,打进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颗“传国玉玺”。 秦末,项羽和刘邦争雄,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入咸阳。取得了这颗玉玺,把它作为汉王朝的国宝,代代相传。至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逼得孝元太皇太后交出玉玺。太皇太后气得将玉玺摔在地上,这件国宝被砸掉了一个角。据说,王莽后来叫工匠用黄金镶补了。再后来呢,这宝物就不知去向了。 1简要说说“和氏壁”名字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