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60294447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9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教师权威研究综述摘 要传统教师权威作为学校教育权威的代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权威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权威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传统教师权威历史悠久,其价值与意义被许多教育者一致认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教育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关于传统教师权威的挑战问题。传统教师权威受到这样的挑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但是它也不能完全地消亡,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在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的同时与其又不能完全消亡的情况下,新型教师权威在此基础上诞生与发展起来。本文立足于传统教师权威,建构新型教师权威。同时在深刻地了解新型教师权威的运行基础之上,合理地构建新型教师权威,并指导现今的教育实践。关键词:传

2、统教师权威 新型教师权威 运行基础 合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权威代表一种社会关系,即权威者与权威对象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这是人类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传统教师权威作为学校教育权威的代表,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权威则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权威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指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服从。本文中所提到的学生都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传统教师权威侧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管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席卷中国教育的时候,新型教师权威被众多的学者提出来了。新型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利和个人因素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

3、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 1 新型教师权威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与服从。不仅新型教师权威对传统教师权威的冲击,我们还可看到更多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因素:1.信息时代,知识的来源的多样化,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导致已往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已不复存在,教师知识的权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一些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已经被打破,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而学生崇拜的对象也趋向多样化,如明星、大款、金钱等。教师已

4、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在知识、情感、道德等方面的需求。23.代际关系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在不同的代际关系模式下,就有不同类型的教师权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上一代凭借原有知识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老一代向新一代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丧失。34.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导致了课程观的重新定位、教师职业素质的更新、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的转变。这样,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突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4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意味着教师必然处于主动

5、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法的开放性极大降低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也降低了教师作为学习结果的评判权威。从而也降低了教师的权威。再者,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进程的操纵。5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传统教师权威已经难以发挥到应有的效应。让大部分教育领域的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惑。社会在呼唤着传统教师权威的消亡,然而传统教师权威的消亡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可能的。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的评估方式还是应试教育,还是重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实践证明,传统教师权威的存在既是教育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教师权威的存在必然加快教育效率,

6、培养出这种教育制度下所需要的规格人才。于是教育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传统教师权威,教师更是向往教师权威,寻求教师权威带来的高效率的教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价值观的诞生,传统教师权威的存在已经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质疑,更有甚者站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角度上,呼唤让压抑学生个性的传统教师权威消亡!然而传统教师权威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宣告着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无论过去还是目前传统教师权威的存在是具有必然性的:1从社会背景角度看。首先,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在每个社会体系中都各有不同形式的权威。其次,权威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在原始社会,族长权威对于维持一个部落的团结

7、和生存的作用,还是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社会生活的组织化、集团化要求一定的权威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作用。社会中的主体人需要社会生活以一种秩序的、和平的和公正的方式运行。权威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手段。 2.教学秩序的维系需要教师权威的存在。在社会中有的家长和学生对师生关系平等有不正确的认识,甚至到学校里对教育人员的行为指手画脚。试想,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能顺利进行呢?此时,就要充分体现出教师权威的作用。教师及教育部门必须树立起权威的形象,使得社会对学校及教师予以认可和尊重,从而维系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样,在课堂上,教师权威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从无序走向有序,维持课堂秩序,使得课堂

8、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这种形式上的权威是社会专门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需要社会特别是家长的理解与全力配合。家长过激的态度和行为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损伤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那么,学生必然会以消极情绪对待学习,甚至会对学习、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这样将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 ,社会制度所赋予的教师权威是必不可少的。3.教育对效率的追求需要教师权威存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效率的社会。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合法机构也是把迫求效率作为主要目标。这种效率的追求不仅包括一系列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儿童在价值、道德、态度、行为方面的社会化。一个这样的社会活动系统,要保证其效率,就必须构成一种

9、控制性的社会组织形式,控制的目的,就是使组织活动序列化,控制的实质,就是使权力依据某种原理加以分配。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组织与控制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几百年来它已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方式之一。这个社会结构中,教师必须拥有权威,这种权威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从而使教育活动保持一定的效率。上个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校也曾试行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但结果表明,教师权威减弱的代价就是效率的降低。64从学生角度看。首先,学生的向师性为教师权威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自然倾向,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尊师、崇敬教师、乐意

10、接受教师指导的倾向。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其次,学生心智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教师权威的存在。学生的心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总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的认知与道德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他们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行为所能导致的后果的能力。因此,当他们走进特定的领域时,就只能服从于其领域中的权威的引导。进入学校这个领域,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便是教师,教师学习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得教师在知识上、智力上、社会经验上都较之学生有明显的优势。这就使教师必然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中学生权威的引导者。第三,从学生的自主发展来看,学生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必须

11、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即思想的自由,但这种思想的自由如果过度往往会成为放纵的野马,在行为上可能有过激的表现。而教师作为管理者,建立在其职权基础上的一定的权威是对学生自由合理的限制因素,同时也是维护学生真正自由的保障。密尔在论自由中写到:“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成员,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防止他人的危害。”这条原则为教师权威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指出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自主阶段,但他们并不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通过他律才能达到自主阶段,而是必须

12、由教师通过行使权威来完成。“自由是每个人的自发志向,但仍不得在非理性的形式上扩展。正相反,它必须在理性辅导下来发展。”这种“理性辅导”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合理化权威,同时权威的演变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利用自己的权威,防止“自由”滑落为任意性和随意性,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相对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7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师权威的存在是必然的,这权威受到巨大的挑战与考验也是现实!在传统教师权威受到挑战与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情况下,新型教师权威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我们都清楚:新型教师权威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服从。那么究竟新型教师权威是怎样运行的呢

13、?二、新型教师权威的运行基础1.新型教师权威运行的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教师围绕着社会的要求,经过主观努力而获得的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艺术等方面的总和,主要包括教育知识素养、教育伦理道德素养、教育思想素养和职业技能素养四方面内容。教育专业素养是教师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一般说来,它呈现出主观性、差异性的特点。然而,又由于教育专业素养是社会预先规定教育内容的真实写照,因此它必然要与社会规定的教育内容具有同质性,从而使得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在实践教学情境中又具有客观性、共同性的特征。本文所谈及的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指的就是教师

14、在现实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专业素养。在学校组织中,新型教师权威形成所依靠的就是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否则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不可能学, 因而就没有师生关系的发生,更谈不上新型教师权威的运行了。首先,教师教育专业素养与学校组织的诞生紧密相连。众所周知,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社会性团体,它的诞生是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结果。社会为保证所需人才的质量规格,首先对教育者的任教资格进行审查,并通过权威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学校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学校组织自产生以来,一直就是通过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来实现其对学生的权威。学校的诞生,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在古代社会,“闻道在先,

15、 授业在后”、 “术业专攻”一直就是学校恪守的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到了近现代社会,国家更是通过发展师范教育来保证普及教育中师资数量匮乏和质量提高的问题。可见,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下,学校组织中教师教育专业素养都是新型教师权威, 特别是教师专业权威运行的基础。其次,教师教育专业素养也与培养人才的复杂性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具备知识经验、伦理道德的优势并不一定就能够培养出人才, 还需要高超的教育技能,这正是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的区别所在。对知识经验、伦理道德掌握,与学习者的需要紧密相连。学生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在走向成熟的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经验、伦理道德的需要具有必

16、然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变换教育方式,激发、引导学生的需求,使之产生满足这一需求的动力, 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教师教育专业素养恰好包含了教育技能的因素,因而就能保证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主动地激发、引导学生的需要。可见,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也需要教师教育专业素养。第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生成长的特点密切相关。学生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需要经历社会化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既需要学习“未知”知识、经验,形成相应技能、技巧,又需要掌握社会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与之相符的行为习惯。同时,他们还会面临各种选择、交往、适应、情感等社会性成熟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他们由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局限,就使得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 需要借助于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