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单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0282321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上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上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上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上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一单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亿库教育网 http:/www.eku.cc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课合集1、新闻两则说课稿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

2、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

3、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4、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 师生与作品对话

5、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 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说课稿一、本课学习重点。 1、了解新

6、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二、简介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

7、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

8、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三、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四、生字词学习。 鄂() 豫(

9、y) 绥(su)靖(jng) 阻遏() 锐不可当(dng) 荻(d)港 溃(ku)退 歼(jin)灭 要塞(si) 二十八宿(xi) 管辖(xi) 五、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 1、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2、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6、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六、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10、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二: 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选择你手边的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来说明标题的作用。 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整体感悟三: 电头和导语是新闻体裁中所特有的形式,它们有何作用呢?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请你分析这两则新闻的结构布局。 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报道,你能从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两则新闻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吗? 七、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

11、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2、芦花荡说课稿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

12、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

13、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

14、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

15、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 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 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