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027199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生态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森林生态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森林生态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森林生态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森林生态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生态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生态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1. 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森林?什么是森林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学:研究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 的科学。2. 森林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如何 ?为什么要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 可持续经营?3. 生态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有哪些? 生态学主要分支: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主要科学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格局问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问题、植 被恢复问题、中性理论和宏观

2、生态学问题、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问题。探讨森林动态规律,森林对区域环境的屏障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的作用机理。4.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自有什么特点? 观察、试验、模拟5. 森林与人类、林业、生态学有什么关系?森林生态学在我国一些重要的生态林 业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森林环境1. 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因子?如何进行分类?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 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因子:分类:按环境的主体(人或生物)、人类的影响程度(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 环境

3、、微环境、内环境)等进行分类。2. 什么是森林环境?它的特点有哪些?森林环境:把森林中的林木及其他森林植物和动物作为研究主体,是指一 个具体研究对象之外的森林生物与无机环境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性 和发挥独特作用的地域空间。特点:3. 什么是生态因子?如何分类?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响的环境要素。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特征及作用方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4. 什么是生态环境?什么是生境?生境:具体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环境。5.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a.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4、而是彼此联系、 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 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b. 生态因子中的主导因子:诸多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并非是等价的,总 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C.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 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d.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 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 的规律性变化而形成的。e.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

5、生态 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但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 其他因子的加强来调剂或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就是 生态因子间的可调剂性或补偿作用。6. 什么是限制因子?什么是利比希最低量法则?什么是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 分布等的关键因子。利比希最低量法则: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小于植物 需要量的情况下)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如 果其中一个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物种则 不能生存甚至灭绝。7. 什么是生态幅

6、?什么是内稳态?什么是指示植物?生态幅: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以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8. 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 森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森林具有茂密林木和林冠的遮蔽,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环境,为众多 的森林生物创造了稳定的生活条件;b) 荒地上营造的森林或在城市中栽植的行道树和片林,能吸收大量的 太阳辐射,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湿度, 保持水分,降低风速,形成新的小气候环境;c) 森林中的掉落物作为绝热层,可防止土壤冻结;d)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活动,可改

7、变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e) 动植物的残体分解后混入土壤,使土壤养分发生很大变化。2) 森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a) 森林利用光能固定C02,制造02,维持氧碳平衡;b) 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c) 改变低空气流和防风固沙;d) 具有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作用;e) 吸收毒物,灭杀病菌,具有净化空气和自然防疫作用;f) 是天然的消音器,减弱噪声,降低噪声污染;g) 具有除尘和对污水过滤作用。三、森林能量环境1. 什么是光饱和点?什么是光补偿点?为什么说光强低于植物的光补偿点时, 植物就不会生长,基至时间长了会死? 光补偿点:植物开始生长和获得净光合生产量所需要的最小光强。 光饱和点:在光补偿点以上

8、,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强 度,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净光合生产量)。但当光强达到一定水 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但光强低于光补偿点,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大于光合作用生产量,不能积累 干物质。2. 什么是生理有效辐射和生理无效辐射? 生理有效辐射:植物主要利用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 是不同的。其中,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 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这部分光辐射称作生理有效 辐射。生理无效辐射:绿光很少被植物吸收利用,被称为生理无效辐射。3.

9、什么是森林光能利用率?提高森林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森林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把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的效率。 途径:a. 广泛提高森林覆盖率,保证森林的适宜密度和叶面积指数;b. 造林初期,进行农林间作或较大密度种植喜光先锋树种;c. 营造各种类型混交林,营造多层次的林冠结构;d. 及时间伐及人工修枝,调整林分密度及郁闭度;e. 为林分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如促进森林死地被分解和养分归还、排水、 施肥等。f. 选择和培育高光效的优良树种并进行繁殖推广。4. 如何区分树木的阴生叶和阳生叶?阴生叶:枝叶茂盛,没有角质层或角质层很薄,气孔与叶绿体较少,叶绿 素a/叶绿素b值小。阳生叶:叶片排列

10、稀疏,角质层较发达,单位面积上气孔较多,叶脉密, 机械组织发达,叶绿素a/叶绿素b值大。5. 什么是树种耐阴性?树种耐阴性的类型有哪些 ?影响树种耐阴性的因素有 哪些?耐阴树种和阴性植物有什么异同?树种耐阴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 常生长的能力。类型:阳性树种(喜光树种)、耐阴树种、中性树种。 影响因素:树木的年龄、气候条件、土壤。耐阴树种成年树木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甚至可以进行全光育苗,这 是与阴性植物的不同。6. 什么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光周期类型有哪些?光周期现象: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 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

11、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 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类型: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举例)7. 什么是植物的“三基点”温度?什么是植物的春化过程?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春化过程:某些植物的开花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低温的刺激,这种需要经过 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过程称为春化过程或春化作用。8. 昼夜变温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哪些影响?a. 种子萌发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顺利进行,许多种子在变温下发芽较好;b. 变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 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变温有关;d. 变温影响植物开花结实;e. 变温影响植物分布。9. 极端温度对植物有哪些影响?a. 冷害。喜温植物

12、在零度以上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b. 冻害。冰点以下的低温使植物体内形成冰晶而造成损害。c. 霜害。与冻害一样,属低温危害,但成因不同。d. 冻举。间接低温危害,由土壤反复、快速冻结和融化引起。e. 冻裂。由于日夜温差较大造成。f. 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导致枝叶因生理干 旱性缺水而干枯和死亡。10. 什么是积温?积温的实际应用有哪些方面?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 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实际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 测害虫来年发生的程度;d.推算生物的发

13、生历;e.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 理安排作物;f.预报农时。11. 简述温度对森林分布的影响,请举例说明。P56a)寒温带,寒温带针叶林,大兴安岭北部,日均温10C小于100天;b)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东北至新疆,日均温10C有100-171 天;c)暖温带,阔叶阔叶林,黄淮海、渭河、汾河流域以及南疆地区,日均温10C有 171-218 天;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滇北、贵州、汉水上游及长江中下游,滇中、川鄂湘黔、四川盆地、长江上游河谷及长江以南,滇南、桂西、闽南、珠江流域及台湾中北部等,日均温10C有218-365天;e)热带,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

14、南部,西、中、南沙群岛等,日均温10C有365天;f)高原寒带,高寒荒漠草原,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日均温10C有0 天;g)高原亚寒带,高寒草原,冈底斯山以北的南羌塘地区、青海南部及祁 连山区,日均温10C小于50天;h)高原温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西藏阿里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藏东峡谷区、川西山地、青海中部、柴达木盆地, 日均温10C大于50天;i)高原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山地,季雨林和雨林,喜马拉雅山南翼低山地区,日均温10C有180-350天。第四章 森林物质环境1. 水有哪几种形态 ?不同形态的水对植物有哪些生态作用 ?何为植物需水 量?降雨:a.区域性的气候特点是影

15、响年降水量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分布;b. 雨量年际变率对植物有重要影响,时常旱涝失调发生自然灾害;c. 降雨季节分配对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有明显的影响。春季降雨对植物生长 作用较为重要,夏秋降雨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d. 降水强度的不同决定着植物受影响的程度和对雨水利用的有效性。大雨打落植物叶片,摧毁草本植物,侵蚀土壤和淤塞溪流;植物吸收的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水的补充主要靠降水;大雨渗入土壤提供给植物可利用水 比例较少,而小雨较多;小雨从植物体淋洗的化学物质比相同降水量的大 雨更有效。固态水:雪、雪淞和雾凇在春季具有补充土壤水的作用,积雪融化成为灌 溉农业、牧业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但是容易造成林木折干、折枝、树 木倒伏等危害,有时还易造成雪崩,森林资源损失巨大。气态水:影响植物的光照条件、蒸腾和物理蒸发。空气相对湿度低,使蒸 腾和蒸发作用增强,降低光合效率;空气相对湿度大,不利于传粉,易于 菌类传播而引起病害;水汽或雾运动,凝结成露,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或滴落入土壤,成为土壤水的一种来源。需水量:生产 1 个单位的干物质所需的水量。2. 何谓湿润度 ?何谓干燥度 ?如何应用干燥度划分水分状况和自然植被的分布区?湿润度(W):平均年降水量与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