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6023525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来自心得体会2021年最新推荐。此文章来自精心整理,假如您喜欢,欢送收藏一下噢。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以下是整理的?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欢送大家参考!?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1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如今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的切实在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表达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开展

2、性战略方案;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亲密联络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在开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展深化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才能打下初步的根底。?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根底,“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开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

3、,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展三维目的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可以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通

4、过学习使我深化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老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施行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老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老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

5、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外表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心得体会2今年有幸成为思品工作室的一员,为了在教学中能不断以课标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

6、?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根底,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根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理论活动。课程目的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理论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老师要擅长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

7、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开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制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络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开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历,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才能。?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开展根底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

8、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老师应非常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擅长开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从学生的已有经历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进步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反对过去那种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敏变通,既讲原那么又不失灵敏,既注重标准又表达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

9、还是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开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程。教育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那么就会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学与过程才能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总之,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心里更有底气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新课标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不断进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