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0070639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徒县高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15愚公移山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重、难点】1、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2、掌握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补充在横线上。高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 汝( )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固不可彻( ) 穷匮( )亡以应( ) 一厝朔东( )( )【有关资料】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

2、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我们学过的寓言有哪些?你还能回忆出它们的寓意吗?教师评价家长签字日期2020年11月 日二、课堂助学(一)导入。(二)整体感知,疏通文章大意。1、齐读课文。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三)总结归纳。三、课堂巩固(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惩山北之塞 ( )(2) 出入之迂( ) (3)且焉置土石( )(4)何苦而不平( ) (5) 寒暑易节( ) (6)达于汉阴 ( )(7)而山不加增( )(8)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9)固不可彻( )(10)虽我之死(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2)出入之

3、迂也 ( )(13) 投诸渤海之尾( )(1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5)帝感其诚( )(16)一厝朔东( ) (17)惧其不已也( ) (18)始龀(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河曲智叟亡以应(3)甚矣,汝之不惠。 (三)句子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教师评价家长签字日期2020年11月 日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二、整体感知,理清故事1、文章描画了哪几幅画面?2、讨论下列问题。根据移山这件事,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二、研读课文,把

4、握主旨。1、课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2、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3、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三、探究本文写作手法。(一)本文用了哪些对比衬托,请找出来,并分析作用(二)文章为何以神话故事结尾?四、总结全文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五、拓展延伸(一)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 _ _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 _ _2、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 _ 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 _ 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 _ _5、最能体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的句子:(二)比较阅读。【甲】愚公移山【乙

5、】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惩山北之塞( ) (2)以残年余力(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2、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教师评价家长签字日期2020年11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