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0048984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社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全集(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试题 1一、单选题: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 ( 1.0 分) P155A 、相互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强化原则 D 、交换性原则2 、刻板印象具有(D)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1.0 分) P120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R社会适应3 、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 的哲学争辩。 ( 1.0 分) P92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 G遗传和环境 D人性4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 (B)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 1.0 分) P119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 G信息加工 D印象管

2、5 、霍兰德 (E. P. Hollander , 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 等三个阶段。 ( 1.0 分) P91A 、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 、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 、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D 、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 、社会行为是人对(B) 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1.0 分) P90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 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 理论。 ( 1.0 分) P123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R内外因8 、在斯坦伯格 (R. Stern

3、berg , 1988) 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 (1.0 分) P170A 、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R空洞爱9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C) 的机制。 ( 1.0 分) P108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 G再社会化 D早期社会化10 、受 (A) 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1.0 分) P118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 (B) 。 ( 1.0 分)P155A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代表(C)。(1.0分) P142A 、个体B、环境G他人R另一对象13 、 (B)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 1.0 分) P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G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14 、 (B) 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1.0 分) P96A、F.H.奥尔波特B、勒温G麦独孤D.特里普力特15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C) 模型。 (1.0 分) P137A 、 P-O-XB、 TIROC、 A-B-CD、 B=f(P ,

5、 E)16 、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 。 ( 1.0 分) P144A、诱因的强 B、趋向动机 C、达到平衡状态 D回避动机17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 (A)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 1.0 分) P135A、主观体验B、社会动机 G社会态度 D社会知觉18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 (D) 是易变性因素。 ( 1.0 分)A、人格B、智力C、能力D、情绪19 、印象管理是一种 (B)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

6、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 1.0 分) P121A、信息加工B、社交技巧G情感过程 D影响力20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B) 。 ( 1.0 分) P120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 G印象形成 D总体印象21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C) 。 ( 1.0 分) P158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 G倒U型曲线D U型曲线22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C) 的关系。 ( 1.0 分) P129A、负相关B、很复杂C、正相关R无关23、美国学者舒茨认为,(C)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

7、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 1.0 分) P156A、社会赞同的需要 B、对自尊的需要 G人际需要R成就的需要24 、挫折 -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A) 的关系。 ( 1.0 分) P132A、正相关B、负相关C、无关D很复杂25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 (D) 。 ( 1.0 分) P157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 G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 D、群体整合原则26 、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A) 。 P126A、动机B、需要G注意D兴趣27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

8、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C) 。 ( 1.0 分) P133A、不确定B、不变C、增加D.减少28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B) 提出来的。 ( 1.0 分) P155A、奥斯古德B、舒茨C、摩根D费斯廷格29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 (A) 的研究内容。 ( 1.0 分) P91A、社会层面B、个体层面 G人际层面 D群体层面30 、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 (过去及现在的 )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叫 (C). P101A、实验法B、内容分析法 G档案法D.观察法31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 (D) 。 ( 1.0 分

9、) P128A、不变B、越低C、难预测D.越高32 、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C) 功能。 ( 1.0 分) P139A、自我防御B、工具性C、认知D价值表现33 、早在公元前 328 年,古希腊哲学家(B) 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P108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马基雅维里 D苏格拉底34 、 在许多情境中, 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 而兼有两者的影响。 这种归因叫做(C)A、稳定归因B、成败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35 、行动者 ( 当事人 ) 和观察者( 局外人 ) 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

10、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D)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 1.0 分) P125A、利益B、控制点C、态度D.社会视角36 、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 (A) 。 P168A、社会感染B、暗 C、优势反应D、模仿37 、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A) 。 (1.0 分) P115A 、系统性B、稳定性C、主观性D.客观性38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C)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 1.0 分) P125A 、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B 、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C、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D、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39 、

11、实证分析阶段始于 (C) 。 ( 1.0 分) P93A 、 19世纪中叶B、 19世纪末C、 20 世纪 20 年代D、 19 世纪初40 、 (B) 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 1.0 分) P123A、外控者B、内控者C、行动者D、观察者41 、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 1.0 分) P108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C 、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D 、成年期的社会化42 、 (A) 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1.0 分) P101A、系统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全面性

12、原则D、非暗示性原则43 、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C) 。 ( 1.0 分) P158 A、智慧B、热情G真诚D、幽默44 、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是 (B) 。 ( 1.0 分) P163A、男性不容易从众 B、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C、女性更不容易从众 D女性更容易从众45 、 “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这是 (A) 的爱。 ( 1.0 分) P171A、占有式B、好朋友式C、浪漫式D迷恋式46 、 “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 (B) 提出来的。 ( 1.0 分) P107A、霍尔B、荣格C、弗洛伊德D、沙利文47 、人在 (C) 和身体接

13、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 1.0 分) P151A、目光接触B、面部表情C、触摸D.身体运动48 、 (C)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1.0 分) P136A、羞耻B、焦虑C、内疚D、嫉妒49 、 (D)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 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面对困难情境, 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 1.0 分) P123A、评价者B、行动者C、外者D.内控者50 、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 ”这是一种(C) 的爱情。 ( 1.0 分)A、游戏式B、激情式C、利他式D.逻辑式5

14、1 、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A) 。 ( 1.0 分) P120A、平均模式B、定型G加权平均模式 D加法模式5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 1.0 分) P99A 、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B 、间接访谈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某人亲戚朋友的访谈,得到他的资料C 、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D 、访谈法研究气氛很轻松,研究者和被访者聊天就可以了53 、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 (A) 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 1.0 分) P158A 、互补B、邻近

15、G熟悉D竞争54 、霍尔 (E. T Hall , 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C) 。 ( 1.0 分) P153A、1.5英尺4英尺B、0英寸18英寸 C 12英尺25英尺D. 4英尺12英尺55 、 (A) 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 ( 1.0 分) P174A、学习B、繁衍C、爱情D.经济56 、经验描述阶段,是从 (A) 到 20 世纪初。 ( 1.0 分) P92A 、 19 世纪中叶 B 、 18 世纪末C 、 19 世纪初D、 19 世纪末7、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C) 的预测。 ( 1.0 分) P123A、变化B、不可控C、较准确 D可控58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B)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 1.0 分)P92A 、归纳B、观擦C、思辨R实验59 、 (C) 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 1.0 分) P122A、内归因B、稳定性原因G行为内因D情境归因60 、 (C) 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 1.0 分) P130A、亲合动机B、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