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6002246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复习课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复习课的有效性因素之一二众所周知,一节复习课堂的有效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可以说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展现,这里所讨论的仅是其中一二。一、 找准学生基点,把握教师角色,有效点拨,云开雾散在课堂上,当老师把需要思考的问题抛给学生,而学生面临艰难的思考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老师需要充当何种角色?有的老师会沉不住气,害怕耽误课堂上太多时间而影响了教学进度,故迫不及待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有的老师为了覆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宗旨,让学生随意发挥,结果发挥半天也找不到问题解决的线索,既耽误了大量时间也没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此时的状况呢?在期末一节公开课上,L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酸碱盐

2、的知识,大半节课下来,同学们的思维已被李老师带动起来,非常活跃,于是L老师就把九年级化学课本中化肥 盐这节课后的习题交给同学们思考: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放置时间太长,同学们怀疑其变质了,如何证明其有无变质?有无全部变质?同学七嘴八舌有很多想法:“取样,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就证明其变质”;“取样,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就可证明其已变质”;“取样,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就证明其变质”,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与开放,不用老师给予任何帮助,很快就把第一个问题干脆利索地解决。于是老师接着问道:如何检验其有无全部变质呢?思考了好一阵,有同学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沉淀就可证明,

3、老师反问:能证明全部变质吗?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后又给出答案:不能。又有同学说: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可证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后判断可行否,同学们给出的答案:不行。怎么办呢?此时进入冷场,同学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突破点,不知从何处入手。由于是公开课,老师也不能直接把答案给出来,所以一直拖到了下课铃响结果给这节课留下了一个遗憾。若是L老师在意识到同学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突破口时,适时地点拨一下:请同学们思考,氢氧化钠溶液若全部变质,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若没有全部变质,只是部分变,里面的成分有哪些?再去思考如何进行验证这些成分,这就会给同学们点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相信思维活跃的同学们会漂亮地

4、把这个难题解决掉。S老师在复习物质分类的知识时,想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整理此模块知识,于是给出了几个有关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并给出了一个框架(如下图), 让学生将有关概念填入框架相应位置。结果,几分钟过去了,十几分钟过去了,只有少数同学能准确填写,大部分同学或只填写了一部分或不知所措,老师巡视后看到此情况,意识到问题指向可能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于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时点拨,给出下列提示:这样一来,大多同学像是恍然大悟了,顺利地填写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可能有些过高,没有找准学生基点,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具体或问

5、题的指向不够明确,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作为老师要及时察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手段,否则,会影响师生双方的教学、学习热情,从而导致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不好。二、 梳理教材,整合知识,选择相关载体,有效突破初三的化学课既是启蒙课,又是复习课,承载着既让学生学科入门的任务,又要能让学生升入理想高中学习的功能,时间短任务重,处理不好两头抓瞎,很多初三老师都会感觉复习时间太紧张,这就需要每一节复习课要讲究方法讲究效率。鉴于复习时间的有限与复习任务的繁重,建议将上下册内容梳理,将相关知识整合,既有利于节省时间,又可以使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深理解与认识。如,在复习微粒知识时,可将物质的变化、溶液的形成、酸碱的化学性质等与分子、原子、离子一并复习,因为从微粒的角度来理解与认识物质的变化、溶液的形成与酸碱的化学性质会更透彻、更简捷、更清楚,更能抓住本质,这同时也是合理渗透微粒观念和分类观念培养学科素养的有效措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