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6001900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课题组一、研究背景1. 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教育要创新就要关注个性、关注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处于青春期,不论在求知欲,还是在创造力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他们不再满足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而把眼光转向了身边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学生社团。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社团活动日渐丰富起来, 社团类型也日渐多样起来,社团组织日益成为学校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根

2、据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社团组织有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类、科技创新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等,涉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这些社团活动源于校园、源于学生。它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能为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空间,它更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中国传统课程的不足,而且对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社团、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2. 社团

3、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有其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有其不同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生机、活力和魅力的重要体现,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也可以为广大中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舞台。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提高文化欣赏水平和认知能力,形成稳定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对于创建校园精神文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自 2009 年以来,我校在第一个红领巾社团“快乐英语

4、大本营”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类兴趣小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研究性活动小组、双语剧社、体育文艺训练队等进行有效整合,规范和推进我校社团建设。目前全校共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每周二、三、四下午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学生通过社团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鉴于以上思考,我校想通过中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一个宏大的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社团活动不仅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还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

5、 学生社团 :社团,就是社会团体,它是“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 (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 ) 。学生社团,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它可以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初中学生社团,是由在校初中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以自愿报名、社团招募等形式,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组建的。它打破固定的班级界限,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资源共享、技能提升、自主发展

6、为一体,是学生的“成长共同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体”。它作用,是新形势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学团组织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初中学生社团,前提是在吴江实验初级中学这一特定学校层面内进行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2. 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建设是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自愿报名为原则,经历由筹备 ?组团?活动开展?初现成果?社团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亲自参与到社团的策划、组织、实施,学生社团协助各部门通过健康的社会实践等活动,凝聚、引导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协助精神、社会理想

7、、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学习到管理、组织活动的“真”本领。3. 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是指学校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领导机构,并同时出台学校的社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和有关社团建设的章程、管理条例,最终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社团组织机构、常规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的机制。每个社团有一至两名的专门指导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相关老师除了具体指导,更是承担起对于学生社团日常管理的责任,形成各方共同参与、协同配合、保障有力、推动社团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社团活动实施“三定- 一反馈”制度。所谓“三定”即“定时间”每周下午一次; “定地点”每个社团都有固定的场所保

8、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 “定内容”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反馈”制度为保证社社团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反馈”制度一一为保证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我们制订社团活动手册,由各负责老师进行具体实施,及时有效地了解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策略。另外教师尽可能躲在幕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动机与实践能力。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学生社团的产生、发展在欧洲的 12 世纪时,由于师生的施教与求学日益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遂仿照手艺人行会的方式组成教师行会(facultas) 和学生同乡会(nation) 。

9、随后,在这些团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生的组织社团。我国的学生社团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04 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进行宣传。 20世纪初到 1949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校社团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一方面,大学社团仍旧在学校社团中起着主力的作用,大学社团逐渐由政治朝着多元、多兴趣方向发展,文体类、休闲类、知识类、论辩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社团大量涌现,如北大的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北师大的白鸽协会、教育学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飞来峰文学社等在社会上都产生

10、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学社团在素质教育的呼喊声中大步向前。如上海闵行区古美学校开发欢乐社团活动课程,欢乐社团涉及棋社、文学社、柯南社、杰迷社等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以充实课余生活,陶冶合群德性,提倡服务合作,增进办事能力。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开展京剧社团、手工社团、自然社团、时装表演社团等社团活动。台湾省宜兰县竹林国小,开展自主社团活动,倡导让学生人人有社团。这些学校的社团活动为我校的社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目前,我校已开展了 30 多个学生社团,深受学生、家长喜欢,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各校开展的社团活动都是重在社团项目的设置及社团活动的操作模

11、式,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而对于学生社团活动延伸性效应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因此,我们除了组建合理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之外,还将进一步完善社团活动的机制,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 ) 研究价值1(实践价值 : 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初中学生社活动实践、体验等途径,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差异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优秀学生,有助于形成学校的“自成教育”办学特色。2( 理论价值 : 本课题研究将在

12、学生社团建设实践及其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学生社团建设案例,探索具有较高效能的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提炼形成规律,为同类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三) 可能创新之处1. 本课题的“学生社团”活动,基于中学生的特点,不是一味强调知识性、科学性,而是注重生活性、实践性。因此,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以及和谐发展。2. 本课题探索中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从社团项目设计、活动形式以及评价等多方面探寻出一条中学生社团建设高效运作的路子,从而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比翼齐飞,突破近阶段课程研发的高原期。四、理论依据1(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大

13、 力倡导要根据智能的个体化来开发智能教育。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的智能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有要求发展的愿望和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潜能的优势。通过不同的社团组织,才能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享受个体发展带来的幸福。教育的艺术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现代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以适应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 全面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之需的“社会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学生在教育活动各个方面的

14、主体参与作用,课内要如此,课外更要如此。学生社团的活动正是在课外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使天赋、智力、才能极不平衡的学生找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从而树立自信心,成为充满创造激情的奋争者; 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中锻炼、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在名校的成名构成中,有名师,名校长,更有学生社团的品牌。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5、“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他主张教育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追求儿童发展成长的差异性。本课题的研究着眼每位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提高,形成自觉行为,达到传承、发扬的实践目的。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马斯洛、罗杰斯所倡导的“人的潜能充分发挥”、“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我选择,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五、研究的目标、内容( 或子课题设计) 与重点( 一) 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初中学生社团的性质、类型、功能及实践途径,通过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整体策略,探索学生社团高效运行、评价、发展的机制,改革中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中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促成教师观念转化,提高对中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的效率与社团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1(学生目标 : 激励学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去做事,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