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医治疗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996487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风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风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风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风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中医治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中医治疗 论中风中医治疗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 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 语、偏身麻木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 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 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 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其创立的分证

2、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 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 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 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 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 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 要是阴阳失调,

3、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近年 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 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 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 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 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 而然

4、。”2. 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 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3.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 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 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为中风所谓“湿土生痰, 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 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4.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

5、怒伤肝,则肝阳暴 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 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 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 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 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

6、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 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 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 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 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1. 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 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2. 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

7、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 者,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可仅为偏身力弱,而进行性加重,直至瘫痪不遂, 或起病即见偏身瘫痪。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 遗症期,多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3. 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4. 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 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

8、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 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孔或大或 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诊断】1. 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 木为主症。2. 多急性起病。3. 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4. 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5. 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Cr、真OU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诊断时,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 风病病类。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

9、周或1 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鉴别诊断】1.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 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 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 且以中老年人为多。2. 痫病痛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 多。3. 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4. 痉病以四肢

10、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5. 痿病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 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 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 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但若起病即

11、见 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2. 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 类型。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 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 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 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3. 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 属火、风、痰、血的不同。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 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12、,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 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 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 属瘀血为患。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如肢体瘫痪,手足肿胀, 口角流涎,气短自汗,多属气虚;若兼有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的表现;若兼有心烦少寐, 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多属阴虚内热。4. 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 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 躁扰不

13、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和阴闭可相互转化,当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的变化综合判断。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 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清窍未 开而外脱虚象已露,即所谓“内闭外脱”者,此时往往是疾病安危演变的关键时机,应引起高 度重视。5. 辨病势顺逆临床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孔的变化。中脏腑者,起病即现 昏愦无知,多为实邪闭窍,病位深,病情重。如病人渐至神昏,瞳孔变化,甚至呕吐、头痛、 项强者,说明正气

14、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先中脏腑,如神志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 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重转轻,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目不能视,或瞳孔大不等,或突 见呃逆频频,或突然昏愤、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或见 戴阳及呕血症,均属病势逆转,难以挽救。治疗原则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 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 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 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分证论治中经

15、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 或白腻,脉弦滑。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涤痰汤涤痰开窍。瘀血症状突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可加 重桃仁、红花等药物剂量,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苓、 山栀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风。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黄通腑泻热 凉血,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本型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化痰通络 汤,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 理气,调畅气机,助

16、脾运化;配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 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苓、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 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伴头晕、头痛加菊花、桑 叶,疏风清热;心烦易怒加丹皮、郁金,凉血开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黄。若症见神识恍惚, 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 开窍醒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 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