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96183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存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报告一以中国广州大学城为例调研对象: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大学生调研时间:2011年10月1日- 2011 年11月24日目录1 摘要大类招生就是在高考之后, 对新一届的大学生实施先不按专业和专业方向来招生, 而是按学院或者一个系实施 , 在此基础上,同一学院或系的低年级学生在共同学科的范围内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 然后在按照所分专业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其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扼要的分析,分别站在大类生、老师、和学校的角度思考大类招生

2、的优劣利弊,并指出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键词 大类招生 专业 学科2 调查背景关于大学城大类招生开展情况概述当今大学兴起一股新的招生热潮 , 新的招生方式 , 新的教育方法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源自于 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College 的帕卡德( A S parkard ) 。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辗转来到中国,译为“一般教育” 、 “普通教育” 、 “通才教育”等。大类招生也正

3、是创造性吸收了通识教育应运而生,但至今学术界对通识教育依然未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和做法, 新的大类招生更是暴露出各种不适。 怀着究竟是 “术业有专攻”(专才)有优势还是“博学多才” (通才)更拔萃?大类招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正负影响?我们离真正的通识教育又有多远呢?等等问题,我们作为新一代大类招生的学生,希望能借此机会调研大类招生映射出来的真实状况,深刻认识中国教育改革的先例,探讨通识教育对高校生的深远影响,和为以后大类招生的改善或改变提供确切的数据。2002 年清华大学首批按“工商管理类”招收的 182 名同学于 2005 年 5 月平稳、顺利地向金融、会计、经济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分流。大类培养

4、在促进专业结构及课程结构调整、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显现出积极效果。自此,各高校开始纷纷效仿。我们调研的所属广州大学城中 10 间高校中,部分高校自 2008 年开始进行大类招生,招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华南师范大学自 2008 年开始招生大类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四间大学都分别自不同时间开展。3 调查目的、过程、对象和方法调查目的和过程我们希望能借此次调查的机会,概括大类招生的开展情况。身为大类招生系统下的一员,利用亲身的体会和现实经验指出大类招生的一系列优点和缺点,并分别从学校的角度、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看待大类招生获得对中国新的教育制度一一大类招生的较全面

5、的认识,并尝试为以后大类招生的改进提供经验数据和解决意见。我们的调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 ( 2011 年 10 月 1 日 2011 年 10 月 20 日)调查社会热点问题,尝试找出有社会价值的题目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2)第二阶段:( 2011 年 10 月 21 日 2011 年 10 月 30 日)确定本次主题,攥写开题报告。( 3)第三阶段:( 2011 年 11 月 1 日2011 年 11 月 7 日)了解各高校大类招生开展情况;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人群;设计访谈报告,确定访谈人群。( 4)第四阶段:( 2011 年 11 月 8 日 2011 年 11 月

6、 17 日)向大学城内有实施大类招生的四间高校派发问卷,向特定人群访问。( 5)第五阶段:( 2011 年 11 月 17 日2011 年 11 月 24 日)整理问卷、访谈数据,小组分工完成大类招生合理性分析报告初稿。( 6)第六阶段:( 2011 年 11 月 25 日2011 年 12 月 15 日)指导老师点评,修改并完善初稿,确定终稿上交。研究对象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广州大学城十间高校: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通过实地调研,只有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

7、大学在大学城校区有大类招生专业。我们就在此四间大学内派发问卷和采访调研,调查大学生和老师对大类招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受访对象资料表见表31和图31选项工八小计,比例华南师范大学64%中山大学23%华南理工大学0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5%广东工业大学26%广州大学00%广州中医药大学00%表31基本调查范围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一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8.12%图31基本调查数据白分比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使用以下方法:乐_L业大学1B旧4%广州中医药大学,口亡刑十学,:%一华南师范大学4S,38%1. 文献调查法:本次调研参考部分图书馆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进行问卷设计与理论分析。2. 实地调

8、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初步了解大类招生系统在大学城高校内的分布。3. 网络问卷调查法:以“问卷星”电子平台定向投放问卷,具有客观性及随机性,获得对大类招生各概况的认识。4. 访谈法: ( 1)对实际参与专业分流(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问,主要包括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尚彦同学,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心奇同学。( 2)对学生工作办主任、2009 级管理类辅导员、社会保障学讲师程贯平老师进行采访。( 3)对香港岭南大学学生、岭南大学韩国留学生进行采访,主要包括香港岭南大学学生沈葆雯同学,韩国京畿大学宋智熙同学。4 对于大学生大类招生需求分析对于大类招生报考意愿和认知程度分析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大类

9、课程的报考意愿有所差距的情况,本调研小组分别对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报考意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对应问卷问题:您个人报考大类课程的意愿?(单选)100%so%学图4-1大学城高校学生对大类课程报考的意愿从图4-1可以看出:不同的学校由于开设大类课程的学院不同,学生们对大类课程的报考意愿也有所 不同。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学生报考大类课程的意愿较其他几所高校来说较强;中山大学的学生报考大 类课程的意愿较弱。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某些高校开设大类课程的学科为该校热门学科,报考学生意愿强。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在机械类、化学与环境类、电器信息类开设3个大类创新实验班,对创新实验班

10、的学生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班 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将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加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级 结束后,根据学业情况优先获“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在多重 优惠政策下,该校大类创新实验班成为学生报考的热点,报考分数线都在重本线左右,大部分选择该大类 课程的学生都是有强烈的意愿进入该班学习,导致广东工业大学的大类课程报考较受欢迎。二、某些高校开设大类课程的学科技术性较强,开设大类有碍专业课的学习进度。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开设大类课程最大的学院为经济与管理学院,该学院的管理类主 要包

11、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五个专业,其中会计和电子商务专业所学的 知识技术性都较强,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学习和熟练专业课。开设大类课程使得该部分学生前两年几乎都没 接触过专业课的学习,而把大部分专业课集中在大三一年消化,这让该专业大类的学生对比非大类的学生 在专业知识上有所落后,造成今后就业考证的不便,因此该校学习大类课程的学生对课程设置普遍不满,对大类课程的报考意愿也较弱。针对选择大类课程的学生对大类招生认知程度不同的情况,本调研小组对参加了调查的同学做了一下分析,调查结果如下:对应问卷问题:您了解本校的大类生培养计划么?(单选)图4-2学生对大类生培养计划的了解程度从图

12、4-2可以看出,选择大类课程的学生对大类招生培养计划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能对培养计划有个总体认知的同学只占 %表示不怎么了解的同学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也有少数同学表示对大类招生培养计划完全不了解,占了所有参加调研人数的对应问卷问题:您对大类每个专业了解吗?(单选)图4-3学生对大类每个专业的了解程度从图 4-3 可以看出,学习大类课程的学生普遍对本大类的专业了解不全面,大部分学生只了解部分或 者自己感兴趣的个别专业。根据以上的图形分析,本调研小组对学生对大类招生认知程度的差异做了调查实践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学校没有提供给学生详细的大类生培养计划说明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报考大

13、类课程前对此的了解都是通过网络上各学校对本校大类课程的介绍说明。我们调研小组对大学城几所有大类课程的高校的官网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对本校大类课程的介绍都十分的简略,且大类生的培养计划写得比较的虚,仅介绍了学习大类课程的优点,例如:培养全方位通识人才、学习多学科全面知识等。并没有提到大类课程对一些专业的不良影响,例如: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短、学习的学科较繁杂等。信息的缺乏使得学生们在入校前并不能对该校的大类生培养计划有个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的报考带有一定的盲从行为。二、入学后学校对学生关于大类生培养计划的介绍不够充分详细根据对部分学生的实地访谈得知,大部分学校在大类新生入学后都开过类似的专业交流会来介

14、绍大类里包含的各个专业的信息和培养计划, 但由于是以自愿原则去参与, 并没有把信息普及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并且学校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对大类专业的介绍也是很不足的,导致同学们对大类培养存在很多盲区,对今后选择什么专业也很迷茫。5 对于大类招生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方式合理性调查分析根据不同学校对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方式的不同,本调研小组对各学校大类招生分流方式及其利弊进 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对应问卷问题:您的学校是根据什么条件分专业?(单选)学校跷一务配,4.29%-意思,门14%颜据来源;问卷星 WAj.sojump.Corn图5-1学校专业分流方式调查对应问卷问题:您觉得这样的

15、专业分流方式合理吗?(单选),_l 合理 2L9%但仍需改进I ”比%卜一不合理,20.44%勤据来源:问卷星 ,AfWj.soji.ifnp,corn图5-2专业分流方式合理性调查由图5-1、5-2可以看出,各学校专业分流的方式主要是以排名加意愿为依据进行专业分流(%,有小部分学校是按照意愿(衿和统一分配(为来进行专业分流的。大部分学生对本校的专业分流方式持保留态度,认为其合理但仍需改进(% ,部分同学认为完全合理(% ,还有小部分同学对此不予理解,认为学校对大类生得专业分流方式完全不合常理( 为。针对大类生对大类专业分流方式合理性的认知差异,本调研小组对此做了如下调查:对应问题:您觉得合理的原因(多选)公平竞学,59.00%苴曰1.92%在有限的资源向合理分配名罚,4匚.口9%-促道自己势力学习45.04%可。选募至合舌的专业,20% -图5-3专业分流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