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9959497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难点: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

2、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

3、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3、写作背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丁肇中于199

4、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4、学习生字词:儒家(rú) 彷徨(páng huáng) 袖手旁观(xiù) 真相(xiàng).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默读课文,理清条理:课文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第一层(35

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四)细读课文品析课文,阅读思考: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6、明确: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明确: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7、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明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

7、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9、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明确: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1、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明确: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12、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3、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

8、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五)研读。1、在第11自然段里,作者是怎样阐述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历史渊源的?明确:王阳明的思想其实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作为一种文化背景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偏向于抽象思维,忽略实地探索,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就产生了。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2、丁肇中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明确:作者在演讲中举王阳明格竹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

9、义,其实这是从另一角度对格物致知所做的解释。经过摆事实,讲道理,作者指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旁观,而是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3、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 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明确: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 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大家受传统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拓展延伸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要把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促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们的学习应多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布置作业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