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9927536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泓域/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规划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公司基本情况3二、 有效沟通的方法4三、 沟通的障碍6四、 实施质量保证8五、 规划质量管理21六、 产业环境分析25七、 儿童早期发展的必要性26八、 必要性分析27九、 经济效益分析2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2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3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3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34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36十、 进度计划方案3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37一、 公司基本情况(一)公司简介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

2、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核心人员介绍

3、1、吴xx,中国国籍,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2018年9月至今历任公司办公室主任,2017年8月至今任公司监事。2、郑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59年出生,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3年2月至2004年7月在xxx股份有限公司兼任技术顾问;2004年8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2018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3、苏xx,中国国籍,1978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5年9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董事。2019年1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4、苏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0年

4、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4月至今任xxx有限公司监事。2018年8月至今任公司独立董事。5、万xx,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71年出生,本科学历,中级会计师职称。2002年6月至2011年4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2003年11月至2011年3月任xxx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经理。2017年3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二、 有效沟通的方法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发信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收信者通过理解而获得的意思是否一致。事实上,沟通属于高度个人化的“软性技能”,需要实践者自身不断总结和提高。1、以听者的思路说话信息发送者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把信息发送出来,而是要让信息接收者得到

5、正确的信息,所以确保信息被准确传递的关键在于发送者。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教育背景、经历、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沟通双方可能会在信息的理解上产生很大的差异。同样一句话,会被理解成不同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送者是信息的来源,他必须想办法确保信息被正确地理解。一个好的实践就是发送者以接收者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讲话。从沟通模型中看,就是发送者选择和接收者同样的编解码方式来进行沟通。道理看似简单,但是在实践中却对发送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发送者从接收者的角度来组织语言。2、建立共同语言信息沟通的载体是文字和符号,但要求沟通方使用同一个符号集合,即共同语言。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中,形成的专业术语就是该领

6、域专业人员的共同语言,它使沟通变得准确、快捷和有效。学习项目管理知识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约束和规范项目干系人在进行项目沟通中使用共同语言。3、描述整体背景沟通时注重交代整体背景,有助于沟通的达成,会给信息接收者一个由远及近、由森林及树木的自然过渡,增进对发送者信息含义的理解。4、重视双向沟通在沟通过程中重视反馈过程,使发送者能及时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否正确,有助于发送者调整沟通的思路,提高沟通的效果。5、多种信息表达方式并用使用最多的信息表达方式是语言和文字,但并不是每一种信息都能由语言和文字最佳表达。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大概只有40%的信息可以由文字准确地表达,其余的信息内容则需要借助图表

7、、声音和图像等其他形式。所以我们在选择信息表达方式时,应根据信息所要传递的内容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如前所述,沟通能力属于一种“软技能”,这种技能的提高需要长期实践和培养,在某种意义上还与天生的“人格”因素有关。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技能,因为他大部分的管理活动必须借助于“沟通”来完成。三、 沟通的障碍虽然几乎没有人认为沟通是个轻松而简单的事情,但是不同经历的人对沟通的理解却并不一致。例如:很多有理工科背景的人经常假设沟通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他们习惯了在一个确定的符号系统下,用简单而准确的语言传递他们的想法;而有文科背景的人则更加擅长利用文字背后所体现的“意境”来传递言语之外的信息。

8、前者追求准确而有效率,后者常常给人遐想的空间。显然两者目的不同,追求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沟通是一个涉及两方的协作,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匹配”才能够达到目标。我们所说的障碍就来自这种“不匹配”。语义:这主要是指沟通双方是否采用了同样的符号系统。符号系统的定义相对广泛。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所用的语言,例如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大家交流时就必须进行翻译。更高的层面则是指有关专业领域的术语。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往往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语言习惯,这经常被称作“行话”。显然,如果不是熟悉该领域的人就会听不懂“行话”。“行话”在特定的领域内能起到提高沟通效率的作用。学习项目管理知识,一

9、个最基本的好处就是能够懂得“项目管理行话”,在交流项目管理信息的时候可以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准确地传递信息。选择性知觉:这是指人们对信息中最重要的那部分的关注。每个人都倾向选择那些对其自身重要的信息,而对其不重要的信息就会忽视。每个人的选择性知觉并不相同,一个人觉得重要的信息却不被另一个人关注,这就产生了沟通的障碍。人在一生中不断获取经验,增加知识,事实上就是在增强知觉的选择性,不断提高从纷繁复杂的背景中识别出有用信息的准确性。选择性知觉的形成和人的经历、思维模式、文化背景都有极大的关系。它可能恰恰是某些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但在沟通过程中,选择性知觉却常常给我们造成麻烦,因为它根据过去经验所形

10、成的“滤网”筛选信息,易造成“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噪声: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丢失或者偏差。噪声大多来源于环境对通道的影响。例如工作或者交流过程中被意外地打断,注意力由于某种原因被临时转移等,都会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信息漏斗:由于存在上面所提到的各种沟通障碍,这些障碍会产生所谓的“信息漏斗”现象。从沟通实际是相当困难的。人与人之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信息被误解、被丢失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四、 实施质量保证(一)项目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从质量保证的概念中我们发现,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已经从,“关注产品本身”提升到“关注产品被制造的过程”上来。也就是说,

11、好的过程确保了好的产品,这一点也重复验证了前述的“过程起到了经验传承的作用”。对过程的保障就是对产品的保障,其根源也在于“过程就是制造好产品的经验”。在项目中,质量保证活动都是围绕着项目执行过程展开的,但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确保约定的过程被遵循,也就是质量审计活动。其活动内容是检查项目实施活动是否遵循了约定的过程。如果发现偏差,需要及时纠正。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寻找过程改进的机会,改进质量。上述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其本质还是不断去完善过程来产生“好产品”。但项目本身的实践经验传播和继承并不局限于项目内部,而是和组织级的活动有关。这既包括在制定质量计划的时候参照组织过去的经验,也包括

12、把自身的实践经验贡献给组织。(二)质量审计质量审计的目的是确保项目遵循所约定的实施过程、规范和标准。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被认可的经验得以传承。对组织来说,有序的生产活动显然更有效率,但获得这种结果的前提是个体遵循约定的制度和过程。质量审计活动就是对生产活动进行检查,以确保制度被遵循。般来说,这种检查集中在过程符合度上。质量审计大多是由独立的质量保证人员来实施的,可以是内部人员,也可以是外部人员,但必须遵循独立的原则。审计中所有发现的不符合项目都会被记录下来,项目经理应该在后续工作中尽快纠正这些不符合项目。质量审计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

13、为只有确保流程被实施,其项目活动的行为才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大多数企业在初次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时候会遇到来自一线的阻力。在没有开展质量保证活动之前,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会有一个相对自由的做事习惯,并且都认为自身的做法是最有效率的。但现在却被要求去遵循一个预先约定的流程,同时还被定期地监督和检查,这显然会遭到他们本能的抵触。质量保证活动的推行需要的是一个概念、意识和习惯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质量保证人员和一线的项目实施人员经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一。事实上,大多数阻力都是来自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遵循的流程是否就是最佳实践经验?”这个疑问经常困扰

14、着流程的遵循者和流程实施的监督者,特别是在企业建立流程体系的初期,其流程制度并不一定完全是自身经验的总结,而很可能来自其他企业或者收集来的资料。在这种情况下,流程的优势被大打折扣,而引来的副作用却被放大。大多数企业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初期经常把质量保证人员定位为“警察”,用以监督企业流程执行的符合情况。从功能上来说,这种比喻并没有错,但却让一线的实施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并没有对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质量保证人员无论是在项目初期帮助项目组确定项目应该遵循的流程,还是在执行中通过监督发现流程执行中的问题,其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所以我们可以把质量保证人员看做项目的顾问和咨询人

15、员,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监督并发现问题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这样流程反而会被执行得更好。(三)质量改进检查项目实施是否遵循流程的审计活动,不是为了“揭短”,而是为了寻找改进的机会。但机会从何而来呢?缺陷的预防是通过预定义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使如此,通过质量控制活动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产品缺陷,这些缺陷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以下两类原因:预定义的过程是可以预防的,但是操作者没有遵守。预定义的过程并没有考虑到该类“缺陷”,也就是并没有对它进行预防。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对操作者进行更好的培训,或者对过程的遵循加强监督。但后一种原因则说明了所制定的过程存在改进的机会。所有人都不喜欢犯错,但不犯错误的前提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从而避免犯错误。有经验的人成功率高,是因为他们已经固化了正确的行为习惯。但这一优势仅属于他们自身。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它需要的是一个属于组织一级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组织通过定义的执行过程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达到有经验的人的执行结果和能力。这里并没有简单地把出现的缺陷当做一个负面影响来处理,而是把它看作一个可以被改进的机会。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出现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对出现的缺陷除了进行返工外,还需要判断缺陷的来源。如果是实施的问题,则需要改进实施。例如,加强培训,提高人员质量意识,引起上级管理层重视等。如果是过程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