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77550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随着城市建立的开展,大局部高层建筑由于建筑使用要求,主体构造都必须设计转换层。因转换层的构造复杂,其施工要符合常规工在特点,还应采取特殊措 施,保证施工质量。本文通过分析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重点,针对模板支撑、钢 筋连接、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的相关技术与质量管理方法进展探讨。以期通过严密的科学控制方案,保证施工质量。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重点一模板支撑系统因转换层钢筋密集、混凝土与钢筋自重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因此如何确定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为转换层施工的重点,必须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二钢筋的连接和绑扎转换层梁及板的配筋量大,主筋长,布置密,在梁柱

2、节点区域钢筋更是密集交织,因此,如何正确地下料,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正确是钢筋施工的关键。三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转换层梁柱穿插的核心区域钢筋纵横交织,钢筋间距小,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因此,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保 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二、模板及支撑系统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由于转换层构造一般都为大体积混凝土,构造尺寸较大,施工荷载也相当大, 高层转换层支撑系统的平安性是转换层施工需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工程施工中需要进展严格的论证和详细设计。一高支撑体系设计转换梁施工时最大荷载为 92.5kN/ m2,下部各层模板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 施工所产生的荷载,

3、为保证施工平安,转换层垂直荷载要能有效传递到地下室顶板, 故该转换层及支撑系统设计为关键设计。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可选用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作为转换层模板的支撑系统。转换层楼板模板采用S=12mm胶合板拼装,背50X100木方c 500mm.采用 48X 3.5mm荫堂钢管脚手架支撑。另第一、二、三层构造施工时,支模架还应按转换层相应位置立杆搭设计要求加强,并保存三层模板及支撑,到转换层施工后强度到达设计强度时,方可拆模。梁底模、侧模采用 8 =l8m胶合板,梁侧模竖向背 50X100木方 300mm,梁高2200mmB寸,梁底模 横向设置50X100 h瑟300mm,木方各跨度不大于 600m

4、m.梁模支承架亦采用 48X 3.5mmJ管,梁支架搭设要求根据梁横截面面积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框支梁支模由于框支梁h=2.2m施工时产生的荷载很大,其下各层楼面设计荷载之和小于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时产生荷载,故所有框支梁均采用斜撑三角形钢管桁架支模的方案,将转换层框支梁施工日产生的荷载传给本层柱端1.5m范围及下层柱端600mm范围内,柱梁内相应增加 25ram抗剪钢筋。三支模平安保证措施施工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 从组织管理、材料使用以及技术措施等多方面进展 严格控制,高支撑模板搭设完成后,必须经历收合格前方能进入下道工序作业。混凝土浇筑期间,观察模板及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该工程构造转换层混凝土浇

5、筑一次性完成,施工速度快,模板支撑数量大。必须保证转换层混凝土的构造质量,满 足构造设计要求及模板支撑体系稳定可靠,确保高大模板施工的平安;选材方便, 降低工程本钱。三、钢筋的连接及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一钢筋的连接板钢筋采用搭接接长,柱主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长,梁筋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 方法,施工时按相应的 标准要求执行。二钢筋施工由于框支梁的钢筋需插入柱内1.21.5m从梁底计,所以柱内混凝土必须待框支梁的钢筋绑扎完毕方可进展浇筑,浇筑时应防止钢筋移位和混凝土污染钢 筋。框支梁钢筋绑扎时应先搭设临时钢管支撑,待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并撤除柱模后,重新搭设正式的框支梁支模架。梁宽850mm时框支梁除按设计

6、要求配筋外,为保证钢筋骨架在就位后的施工中不变形,须在梁上部下排筋下面加设22W200ram勺横向支承钢筋支撑上部钢筋骨架,并沿梁骨架两侧加设22lOOmm的斜撑垂直支撑筋。预埋剪力墙钢筋安装定位后,应沿其两侧在梁、板面筋上加焊一根A10通长的定位钢筋,使预埋插筋在混凝土振捣时不会移位,同时在剪力墙或暗柱筋预留段应绑扎至少3道箍筋或分布筋,以保证预留位置的正确。对于梁宽R850mm时框支梁,因梁自重大,假设采用混凝土垫块设保护层,将压碎混凝土垫块,故采用 25L=150mm短钢筋作垫块,按纵距离 1000mm横距瑟300mm梅花形布置。四、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技术如果按后浇带分为二个流水施工段

7、组织施工,每个施工段均分二次浇筑混凝土,第一次浇墙混凝土,第二次浇梁板混凝土,各段梁板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施工缝留于后浇带处,其余地方不得留施工缝。一混凝土浇筑方式混凝土浇筑可采用斜面分层布料方法施工,即 “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采用插入式振捣,每个混凝土泵配备5 台插入式振捣捧 3 台工作, 2 台备用 , 分 3 道布置: 第 1 道布置在出料点, 使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第 2 道布置在坡脚处, 确保混凝土下部密实; 第 3 道布置在斜面中部, 在斜面上各点严格控制振捣时间、 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 每个浇筑区域的振捣由专人负责, 严防漏振。 在混凝土凝固前进展外表二次振

8、捣, 以防混凝土外表出现收缩裂缝。 在梁柱节点及明显钢筋密实处, 除了按常规操作工艺认真施工外, 必须针对其特点, 选 用35nun振动棒配合振捣,来保证其密实度。二防裂施工技术措施为降低梁核心温度,在梁中沿竖向设置两套循环降温管、水箱回路,管径为25mm 降温管两个方向的间距均为50cm ,在混凝土升温阶段,让其最大限度地带走混凝土的内部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掺用粉煤灰14.75 代替20 以上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掺入适量的缓凝剂,降低水化热,推迟水化热的峰值。为防止混凝土外表热量、 水分散发过快, 使内外温差过大, 在梁底模及侧模外铺设 2

9、 层塑料薄膜,与胶合板一起作为梁底面、侧面的保温层。实践数据说明,在当地八月份,混凝土浇筑后,胶合板内外温差保持在22 30左右。对于混凝土上外表的养护,在混凝土浇筑8小时后,在梁范围内的板面口筑120X120mmh砖围护,蓄温水养护不少于 7 天。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可采用 JDC 一 2 建筑电子测温仪进展混凝土温度监控。 平面共布置9 个测点, 每个测点布置3 个测温传感器及测温探头, 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并固定保护。 在混凝土升温阶段每2h 测 1 次, 降温阶段每4h 测 1 次, 后期68h测1次,同时测量大气温度。经测量,实测中心最高温度73.8C,此时板底 55.6,板面50.3 ,混凝土内外温差符合标准要求。五、完毕语高层建筑的构造转换层作为建筑物内不同构造形式受力的连结与传承的关键节点, 因此控制和把握转换层构造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难度较大, 但只要科学标准施工, 并采取严密科学的控制方案, 其施工质量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