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北京的节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974115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下北京的节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北京的节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 北京的春节纬二路 李莎莎一、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掌握“旬、熬”等14个生字,重点注意“醋、栗、蒜”的写法。会写“腊月、初旬、展览”等23个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学习方式了解“腊八粥、空竹、初旬、小年”词语的意思。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表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揣摩文章表达顺序。3.通过抓住描写热闹场景的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和文化传统。4.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老舍先生朴素简洁的语言特点。5.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6.在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二、教学准备1.课件2.学习单3.作业本三、教学

2、过程(一)导入激趣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你家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生:贴春联、倒贴福字、守岁师(随机):你家有贴春联的习俗;你家有做粑粑的习俗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生:齐读课题。(二)掌握词语1.听写师:课前已经进行了自主学习,完成了自学单,(出示自学单 录像切换)学写了这些词语,下面老师就听写几个,来考考大家!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在副板书上)出示:初旬 腊八蒜 翡翠 杂拌儿 醋 榛子 栗子 风筝 鞭炮 寺院 逛庙会听写词语:腊八蒜 醋 栗子2.订正1)一起订正黑板上

3、的。(录像录黑板)2)下面同学对照黑板上的订正自己写的。哪些同学全对了?(举手)写错的把字改正确。3.重点讲“栗”字师:“栗”是象形字。(出示“栗”字的甲骨文+栗子树)(录像录课件)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刺球状的果实。(指板书、出栗子树照片)造字本义:带刺壳的果实。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金文的包状误写成“西”。最后,演变成“栗”。师:汉字的演变记载了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三)学习课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1)师:字词大家都掌握了。自主学习时,大家都填写了表格,(出示空表)谁愿意根据表格来谈谈:按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哪一组派代表来说?2)小组代表交流。(出示表格)(

4、录像录课件)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正月十五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a 小组代表交流。b 师:有不同的或补充的吗?师:北京人就是这么过春节的。(反红习俗)3)师:根据表格的提示,你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了吗?生:时间顺序。(反红时间一栏、板书:时间顺序)3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

5、作方法。1)明确要求。师(过渡):师(要求):请你再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录像录课件)生交流: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出示课件)师:作者老舍先生有详写,也有略写,详略得当。2)小组交流师: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令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在小组里根据学习要求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运用小记者采访法进行小组交流(录像先录课件,明确讨论要求,再切换成讨论场景)3)全班交流腊八【学习目标: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朗读和对比的方法,感受老舍先生语言形象简练的特点。】一组A同学:腊八粥:(注意层次)(特写:录像录回答问题的

6、同学)方案一:a 生汇报+朗读:从“各种、各种”和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中看出粥的材料特别多,仿佛能闻到浓浓的香味。生读。b 师提升1:见过农业展览会吗?生:种类齐全、应有尽有、想不到的也有。(朗读)c 师提升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腊八粥材料齐全。(齐读、板书:形象)方案二:a 生汇报+朗读:学生把关键词句、好处都说了。朗读。师:这一组同学从作者怎么写的和这样写的好处两方面汇报,谁能比他读得更有味道?(2人朗读,穿插师范读)师:(接学生对这样写的好处)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多么形象啊!(齐读)b 除了语言形象外,还有什么特点?d(c) 对比

7、阅读,感受语言特点。师: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也描写过腊八粥。自己读读,想想老舍先生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录像录课件)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摘自老舍北京的春节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圆、大红枣,各种果脯。 摘自舒乙北京的春节生:简练。(板书:简练)师:体会着语言特点齐读。e(d) 师拓展:腊八这天为什么喝腊八粥? 生用简短的语言介绍(祈福、传说等)。 师:从先秦起,腊八节就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师(过渡)

8、:腊八这天,除了要熬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A同学接着说。腊八蒜:a 生汇报+朗读:“翡翠”有光泽、补充、联系生活实际。四句话,两个四字词语就把蒜的颜色、醋的味道描写的恰到好处,语言简练明了。b 师:谁想补充?生补充后,接着读。师随机点评:(简单说或不说)a)把蒜的颜色比作翡翠,美! b)抓住“忍不住”,从人的表现衬托腊八蒜的色味双美。 c)“色味双美”凝练腊八蒜的特点。 师(过渡):腊八粥、腊八蒜开启了春节的序曲。除夕a 师:转眼间,热闹的除夕终于到了。自己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从哪感受到热闹的?(录像录课件)生:赶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鞭炮声不断、吃团圆饭、守岁。(3人回答

9、,每次谈完感受后都要朗读一遍)b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角度师:(出示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是从“味”的角度写的;“男女老少年画。”这是“色”;“除夕夜日夜不绝。”这是“声”;“在外边做事的人守岁。”这是“人们的活动”。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的除夕,让我们感受到了热闹气氛。(板书:角度)生:合作配乐朗读。正月初一师:除夕忙忙碌碌,正月初一悠闲自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但作者的语言却仍然是那么朴实简洁(指板书),一起来看。(出视频)(录像录课件中的视频)正月十五(层次)a 师: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哪一组同学交流的正月十五这一天?(特写:录像录回答问题的同学) 生:从

10、四个“有的”感受到灯多。生读。2人补充吃元宵、在家里玩耍、看灯,再读。b出示“有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c 师:自己读一读对彩灯的描写,还有什么发现?(说不上来提示)“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反红)这几个词这样使用,你觉得怎么样?生:一个意思用不同词语来表示,语言是多么丰富。齐读。e (出示描写正月十五的两个自然段)师:这段是写了哪里闹花灯的场景?生:写了整条大街上的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师:那这一段呢?(生浏览)生:写了家里过正月十五的场景。师:正月十五这天,作者变化不同场景表现了春节又

11、一个高潮的热闹气氛。(板书:场景)师: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4)写法总结师:回顾整篇文章,老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有那么多风俗习惯。老舍先生唯独详细刻画了这四天,结构上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突出老北京春节的风俗特色,让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师:突出主题、加深印象就是详略得当这种写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主题、加深印象)5)升华主题师:课前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北京的春节?题目背后蕴含了什么?生:课文为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到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与智慧。也表达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6)语用结合师:学了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脑海中一定回想着自己过年时的场景。我们学以致用,试着从多角度、详略得当地描写一个片段。(出示要求)一生读展示。(四)课外拓展师:课下阅读“阅读链接”的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进一步感受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春节。板书: 6 北京的春天 详略得当 突出主题 腊八蒜角度 场景 加深印象 醋 形象简练 栗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