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551842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为学校立魂朱永新 每年的新教育年会,都是新教育人的庆典,也是新教育再出发的新起点。 每年的年会,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让大家铭记。2006年,我们在北京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07年,我们在山西运城提出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主题“共读共写共同生活”;2008年,我们在浙江苍南提出了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2009年,我们在江苏海门提出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书写教师生命的传奇”。至今,新教育虽然远远没有完成自己的理论构架,但是,从教育价值到课堂境界,从教师发展到学生生活,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已经初步涉猎。现在,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

2、,从根本上思考新教育学校发展的问题。 这个整体性、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在我看来,就是“学校文化”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年会要把学校文化作为主题的原因。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界说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统计出,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个之多。2004年,英国学者英格利斯在文化一书中也指出,文化或许是人类活动和交流过程中“意义的各种声音”。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初是分而言之的。“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一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3、也引申为彩画装饰、修饰、人为加工和经纬天地之义。“化”有改易、生成、造化、变化和化育的意思。“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把文与化合为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用武力征服那些不臣服的,并用文明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正,就加以诛灭。晋朝束晳补之诗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也是把“用武力征服”和“用文化教化”二者并举。所以,中国传统意义上“文化”,就是指“以文化之”,以文明

4、教化之,是相对于武力与法律而言的精神层面的改变人、润泽人的途径与方法。 在西方,“文化”在拉丁文(cultura)里包含几个语源学意义:(1)耕种;(2)练习;(3)居住;(4)留心和注意;(5)敬神。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的意义丰富起来。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的名言“智慧文化即哲学”,使文化具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的内容。这样,西方的文化概念,其初始意义大体上包含了对自然(耕种)和人自身(培养)的改造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它们都具有改变和摆脱自然(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自然)状态的意思。 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16321694)首先独立使用“文化”概念。在以后的一段时期里,文化主要被理

5、解为对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培育。18世纪后期为欧洲思想界广泛接受。真正从文化学的学术意义上提出文化概念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给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以后,文化学说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歧义众多,莫衷一是。 目前,文化概念的“群星灿烂”已经使众多文化概念构成了一个文化“家族”概念或“族概念”,它们相互对话、参照、补充,同时也集结在一起,汇合成一门科际整合的综合性学科文化人类学,它几乎成为一门关于人的全面研究的科学,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所指出的那样:文化人

6、类学“是唯一能够广泛透视种种文化经验的学问,又具备兼跨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有资格对人类、人性、人的生活方式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文化科学的这种综合趋势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和整合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各种文化科学的概念对我们思考学校文化的建设当然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我们不妨先看一下龙应台在就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时,面对一位议员提出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的问题,曾经做出的解释: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

7、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可以看出,龙应台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习惯、信念等精神气质。文化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风貌、基本特质,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怀特等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符号体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其实就是指一个群体、组织在长久的共同生活

8、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一切作品这个群体整体的一切活动,都将是这个方式的某种体现。 2什么是学校文化 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早就说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 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学校进而也是学生与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KentD.Peterson)指出:“学校文化是一组规范、价值和信念、典礼和仪式、象征和

9、事迹,这些因素构成了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正是这些不成文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促使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共同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据此,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

10、“软实力”(SoftPower)。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学校文化软实力是与学校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教育技术、制度规范等硬实力相辅相成的,它既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学校的精神魅力,又为学校各种物质、技术、制度等实体力量的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学校文化软实力一旦与学校物质硬实力有机结合,将刚柔相济,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 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它意味着学校师生接受、内化并归属学校的核

11、心价值理念及其相应的文化样式。学校文化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与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会超越时空,持久地支配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文化认同是维系学校秩序的“粘合剂”,是培育师生员工学校意识的深层基础,是任何刚性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新教育认为,应当坚持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努力促进学校文化的国际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高度协同,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将它的精华融注到学校文化中来,建构一种积淀厚重、情

12、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学校文化,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 1人类文化危机与学校文化缺失 我们之所以关注文化,不仅是新教育自身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的貌似繁荣而实质缺失的大背景下,新教育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在科技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危机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物欲横流、价值幻灭、理性俗化、灵魂枯萎、情感沉沦、信仰丧失、精神荒芜。这仿佛是人类在现时代不可逃脱的宿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现代文明进程的这一“二律背反”现象,西方许多学者也都清醒地看到,人性危机、精神危机、意义危机、价值危机,本质

13、上都是文化的危机。胡塞尔提出科学危机时代命运攸关的“意义问题”,韦伯提出工具理性统制和价值理性失落的问题,福科提出的“人之死”问题,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和文明誓不两立、缺少了文化内涵的西方文明已成一具僵尸的问题,等等,都是在提出警示:文化危机是人类危机中最可怕的危机,作为从根基上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文化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 与文化的问题相似,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变革虽然创造和提供了令人炫目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新观念等,但同样没有为教育灌注深刻而恒久的、能令学校世界所有的个人安身立命的文化精神。 2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 在一些学校,我们还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

14、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 (1)物表化。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建筑非常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与宾馆无异。但是,如果学校的建筑、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绿化等景物,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 (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

15、账、纸张。 (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这样就形成了当前学校文化的一种怪现象:有些学校向你介绍的,总是一套高尚、圣洁、似乎也有条有理的学校教育理念。这套理念从使命愿景到校风校训,无不思想,有共产主义精神,也有西方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是,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而生活的根本么?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朝向所在,并且在每日的努力中,有所体现的么?事实上,那些言说的东西从

16、来就没有成为校长和教师、学生真正的信仰,只是为别人言说的。在这些学校,往往是应试利益高于心灵发育,功利目的大于理想追求。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并不是言行不一,有两套话语体系,而且是在努力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社团、课程、活动来追求“文化”。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兴趣小组,各种艺术、体育、科技的活动,热闹非常。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一切,都刻在了学校生活中。但是,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碎片中,我们难以分辨出什么是他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学校也不能觉察出自己在这些多少有些盲目的追求中,所缺乏的一种统领性、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 在文化危机的时代,在学校文化荒废的时代,如何坚守文化精神,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是摆在我们新教育人面前的一个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