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59551620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教案教案首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护理学教案 教案首页 课 题 绪论 授课日期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医护理 第2 版 主编:申惠鹏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基础第1 版 主编:廖福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含义。 2. 了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3. 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4. 培养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1.什么是中医? 2.在生活中哪些属于中医护理的范畴? 教学后记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的现代教育理念。 主要内容及时间 方法手段 课堂引入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去医院时所见过的护理工作中,哪些是中医护理的范畴,然后进入本章节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中医及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 一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 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二 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二、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简称

3、内经) 作者 集体创作(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 公元前1世纪西汉中后期 学术价值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汉唐时期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作 者 张仲景 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学术价值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开创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先河。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脏腑辨证内容更丰富和系统化,集唐代以前方书之大成,载方5300余首,详论脏腑生理,列举诸多病证。 三 宋

4、、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完素-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 (寒凉派)。张从正-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 (攻下派),重视情志护理。 李杲-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 (补土派),重视对脾胃的护理。朱震亨-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 (养阴学派),重视老年人的保健护理。四 明清时期 代表医著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丰富了中医妇产科的护理内容。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 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提出“异气说”,详细论述了对传染病人的护理要求。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详细论述了对疮疡的护理。 近代和现代 中医护理发展迅速,中医护理队伍日益壮大。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

5、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谓之整体观念。 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脏腑组织结构的整体性: 人体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这些脏腑组织器官尽管形态,功能各异,但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人体的有机整体,不仅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连接,而且在生理活动中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协调平衡整体。 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中医对病理变化的研究首先着眼于整体,因局部病变可以引起全身的病理反映,全身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在局部反应出来,所以,中医辨证治疗,分析病因病机也都是把局部病变与

6、全身情况统一起来分析。例如:肝火: : 传心 心肝火旺 烦躁易怒 传肺 肝火犯肺 胁痛咯血 入胃 肝火犯胃 脘痛泛酸、呕血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主要理论依据:“有诸内者形诸外”、“整体调节”。 由于各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和自然环境。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观) 四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地

7、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人所住地区的不同,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的影响也不同,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变动也对人发生影响 例如:社会进步物质,精神生活丰富促进人类健康 社会动荡,环境污染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害人类健康 二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施护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及方法。 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辨证和施护,是诊疗疾病过程

8、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体现,是指导中医临床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基本原则。 病、证和症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特征。 病护异同 中医治疗病人的依据是“证”而非病,因此,便存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二种情况。 同病异护: 同病异护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护理方

9、法也就不同。 异病同护 异病同护指不同疾病,如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的证,即可采用相同的护理方法。 四、中医护理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分药,七分养”,这 “七分养”就是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五、中医护理学的学习方法一正确对待两种医学理论体系 二要熟记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三善于运用分析、推理、综合的方法 四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小结 布置作业: 1.简述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2.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教案首页 课 题 阴阳学说 授课日期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中医护理 第2 版 主编:申惠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0、出版 中医学基础第1 版 主编:廖福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 学 目 的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教学后记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较好课堂效果。 主要内容及时间 方法手段 课堂引入 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医院的化验结果,(+)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电极:(+)正极,(-)负极;天气:艳阳天,阴天。从而引出本次课阴阳的相关知识。 教

11、学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于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阳光的向背而言。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两极现象,便用阴阳来概括。 一 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和现象,又可代

12、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一般是指: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气)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例如:血) 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双方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 高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消耗精气,常可转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阴寒证。 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 后

13、半夜阴中之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对立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其含义: 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矛盾的,相对立的,因而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阴阳对立 可导致阴阳的相互制约,即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从而维持阴阳相对平衡。 阴阳对立制约使阴阳双方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状态,从而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如自然界四时寒暑的正常交替,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 二 阴阳互根 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其含义有二: 阴阳互根,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中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

14、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例如: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寒就没有热。 阴阳互用,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不断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例如:气与血、物质与功能之间,都存在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 三 阴阳消长 是指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 “ 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例如:四季变化 四 阴阳转化 指事物总体阴阳属性的改变,即属阳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阴,属 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属阳。 转化的条件量增长到极限。“重” “极” “寒极生热

15、,热极生寒”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量变引起质变。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规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了阴阳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例如: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 阳 下部、体内、腹、躯干 阴 生理特点:五脏 “藏精气而不泻” 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 阳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解释病机: 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 阴阳偏胜(盛) 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机体阴或阳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