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新城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9551548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新城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门头沟新城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门头沟新城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门头沟新城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门头沟新城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头沟新城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新城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门头沟新城规划 2005-2020目录第1章.总则41.1.规划背景41.2.规划总论51.3.规划定位6第2章.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72.1.城乡经济发展72.2.产业发展与布局72.3.社会事业92.4.文化发展战略92.5.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绿化102.6.保护区和保护地112.7.旅游发展纲要及规划布局12第3章.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53.1.城镇体系与空间总体布局153.2.城镇规划要点163.3.村庄规划和建设18第4章.新城发展布局研究214.1.新城总体功能布局214.2.用地规划234.3.城市防灾26第5章.基础设施专项规划305.1.综合交通体系305.2.供排水规划335

2、.3.能源动力规划36第6章.规划实施416.1.新城分区规划与控制416.2.近期实施426.3.实施政策与机制45第1章. 总则1.1. 规划背景第1条. 规划编制门头沟新城(简称“门城”)是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1984年门头沟区政府会同市规划局编制了门城镇总体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1997年曾对门头沟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3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和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讨论稿),依照市和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了门头沟区域规划及门城卫星城总体规划。依据上述规划,相继编制完成了新城部分地区的控制性详

3、细规划和山区镇的总体规划。在市规划委、文物局、规划院的组织下完成了川底下和三家店的保护规划。川底下村、灵水村分别上榜建设部首批和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受到日益重视。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编完成,门头沟新城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中处在一轴一带一中心上(西部的综合服务中心)。第2条. 规划重点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市区人口和功能疏解、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新城规划转变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休闲、文化、宜居,不仅提出本区发展方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站在全市的高度确定本区的发展定位,把生态、

4、文化、旅游放在重要地位上。(1) 以生态旅游作为主题,确定区域和城市的重新定位。(2) 结合人口结构和流动问题,研究适合山区、城市边缘、后采矿业的产业发展方向。(3) 在城乡统筹的大原则指导下,突出重点,制定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4) 强调本区历史和文化的主题和定位。(5)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进行分区控制,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控制土地开发,指导建设。第3条. 具体要解决的问题用地:结合首钢搬迁,确定南部新城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形式;提出对采空区、砂石坑的灾害防治及合理利用的规划思路;落实2004年全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增加的建设用地龙口水库、琉璃渠和龙泉务等建设用地,确定新城总体规模。基础设施:调

5、整道路系统、等级和宽度,研究轨道交通线路和场站;整合高压走廊,减少其对用地分割穿越和对景观的影响;研究供热与市区并网的可能性;重新研究防洪排水体系。1.2. 规划总论第4条. 规划依据(1) 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 国务院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3) 西部发展带协调规划(4) 限建区规划(5) 相关规划法规第5条. 规划目的规划要作为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契机和重要内容。规划的主要目的和核心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首都在重要转折点和战略机遇期内城市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围

6、绕建设现代化新山区这个总目标,形成现代化生态山城建设框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建设和谐门头沟。做到: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生活品质明显提高。第6条. 指导思想和原则以落实区域功能定位为重点,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增长方式,激发创新活力,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山区奠定坚实基础。生态立区,准确定位。厉行节约,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公正公平。第7条. 规划年限近 期:2005年2010年远 期:

7、2011年2020年远 景:2020年以后,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某些重大问题考虑到更长远发展战略要求。第8条. 规划X围区域为门头沟区行政X围1455平方公里;门头沟新城为龙泉永定两镇的行政X围87平方公里。第9条. 人口规模根据2005年11月的统计,全区现状人口27.7万人,其中新城17.3万人。按西部发展带规划控制的人口规模:规划期末区域人口34万人,其中新城人口25.0万人,其他城镇人口5.75万人,农村人口3.25万人。第10条. 用地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共计约31.9平方公里,其中新城约25.0平方公里,镇区约6.9平方公里。另外村庄用地共5.10平方公里,合计约37.0平方公里。1.

8、3. 规划定位第11条. 规划定位是西部生态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域;是立足西部发展带,面向中心城、辐射山区的区域服务中心和宜居山城。第12条. 发展目标重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功能内涵,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山城。认真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逐步建成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和更加坚实的西部生态屏障。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自然山水优势和京西古村落特色,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区域。第2章.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2.1. 城乡经济发展第13条. 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结

9、合自身生态资源环境、区位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门头沟区将重点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功能内涵,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转型,向生态友好的宜居城市迈进,初步建成以门头沟新城为中心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和以西部次区域为核心的首都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14条. 社会经济发展方向(1) 产业:由传统采矿业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向以旅游、休闲、娱乐、商贸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产业转型;(2) 文化:整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整体文化品位;(3) 生态: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建设首都西部生态屏障;(4) 新城:

10、充分利用首钢搬迁带来的机遇,积极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建设山环水绕、错落有致、配套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服务型宜居山城;(5) 农村: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和险村搬迁,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第15条. 经济发展速度预测以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9.4亿元为基数,规划年平均增长率 15,到2020年,GDP 达到368.69亿元,人均GDP达到118931元,折合人均11380美元。2.2. 产业发展与布局第16条. 产业结构(1) 以建设休闲旅游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三产):(2) 以建设山水居住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产业(三产):(3

11、) 以建设新型工业区为重点,积极发展以都市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二、三产):(4) 以建设生态农业区为重点,全面发展现代农业(一产):第17条.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主题是:生态、服务。区域主导功能整体确定为都市生态屏障、城市综合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生态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全区空间布局划分为东部综合服务区和西部生态涵养建设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根据区域功能分工,按照整体优化、扬长避短、梯度发展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第18条. 东部综合服务区包括门头沟新城核心区和门头沟新城辐射区,重点发展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休闲、产业服务大本营;都市工业。(1) 门头沟新城核心

12、区:包括龙泉镇和永定镇。这一区域涵盖了门头沟新城的规划建设X围,是全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承担服务中心城区建设、带动山区发展的功能。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城市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创建宜居城市,重点发展都市工业、综合服务、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产业。(2) 门头沟新城辐射区:包括潭柘寺镇、军庄镇和妙峰山镇。这个区域是连接门头沟新城与深山区的过渡区域,是门头沟新城的重要发展腹地,主要承担加强生态修复、承载产业发展的功能。主要发展方向是强化生态治理,加快城镇发展,建设宜居家园,重点发展都市工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种养产业。第19条. 西部生态涵养建设区生态涵养建设区包括清水镇、斋堂镇、雁翅镇、王平

13、镇和北岭地区。这个区域处于西部发展带的重要地段,是首都西部生态屏障,也是全区生态涵养的重点区域,主要承担生态涵养发展、服务新城建设的功能。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生态涵养,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精品农业、特色种养和民俗文化产业。第20条. 产业发展措施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集约型社会和比较优势的原则,以都市工业、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1) 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引导产业结构转型(2) 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结构转型的三大产业:都市工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3) 发展若干特色产业

14、,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围绕“一区六带”发展特色林果业;以科技和资金为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4) 打造石龙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平台。(5)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约型社会。2.3. 社会事业第21条. 社会事业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扩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1) 科技: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建立健全

15、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公共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强化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施中心城市科技辐射带动战略,提升门城镇的科研能力,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 教育:坚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统筹发展。(3) 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搞好文化设施建设。(4) 卫生: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5) 体育: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业,推进门头沟区体育产业化。第22条. 社会和体制保障提高城乡社保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XX法制建设,保障社会稳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优化地区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道德教育、推进XX政治建设。2.4. 文化发展战略第23条. 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握好2008年奥运会这一契机,解读好“人文奥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