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19571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955100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撤点并校1957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撤点并校1957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撤点并校1957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撤点并校1957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撤点并校1957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撤点并校1957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撤点并校简介:2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 撤点并校后学生艰难的上学之路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问题: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

2、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所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学生人数达五六千、近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如此巨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营造、校风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再分配等方面都带来新的问题.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仅路途遥远,也存在安全隐患,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寄宿制、一餐走读制或租车接送,家长付出的成本都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看不出家长和孩子们赢

3、在哪里。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十多人甚至几十人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

4、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片凋敝景象.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也有家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谁又

5、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严格的资质要求.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日引以为豪的学校

6、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调研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指出,学校撤并的确提高了校舍单位面积、办学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当地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但学校撤并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他的调研显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西北师范大学学者白亮在甘肃某县的调研显示,当地出现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截至209年初,该县闲置的、由希望工程或公益基金会投资的项目学校就有1所。一些被撤并的学校,不少是20、205年新建的学校。一些被撤并的村小中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另一

7、方面,则是学生集中到城镇后形成大量“超级学校”,而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上,对学生的生活保障投入普遍不足.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负面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交通费的话,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

8、负担。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并校之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人满为患,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寄宿学生远离家乡去求学,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其他国家:美国也曾经掀起过“撤点并校”运动,全美国的学区由1961年的302个下降到1970年的1795个.然而,即使美国在撤点并校中做了充分投入,在校车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上做了充分准备,但仍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教学质量、 教学投入、学生成长等方面,合并学校不一定有什么裨益,还可能带来坏处。因此,从上世纪0年代开始,美国又开始了一场“小规模学校”运动,让办学更加多元化舆论争议:2007年,就部分网友反映布局调整导致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教育部在回复中要求:今后农

9、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实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这被舆论解读为,国家在叫停“强行撤并”。教育部承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销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生食宿条件较差,生活费用超出当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增加了农民负担;有的地方对布局调整后

10、的学校处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子女上学的不便,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并校后一些同学上学难和辍学的情况,也引起了基层教育部门的重视。解决途径:教育部门在调研后强调,必须继续安排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经费,特别要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要 撤点并校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实行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特别要加强寄宿制小学的安全工作。同时提出要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校编制,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的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

11、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小学检查管理制度,从学校设施建设、生活条件(包括住宿、饮食、卫生等)、文化娱乐、教育质量及安全工作等方面进行定期检查;各地对原来确实不具备撤并条件但已完成撤并工作的学校,要及时采取特殊倾斜政策加以扶持,促其尽快完善,全面做好寄宿制小学的建设;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专职生管老师编制,以保证有足够的师资对寄宿制小学进行规范化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协调帮助解决学生往返家校的交通车辆问题,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针对有些地方不切合实际的撤并,有关人士呼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