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9548827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 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 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辔”字,从“糹”,

2、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 “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 “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3、。”(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 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正对句中相同位置上的字词一般是同义词;反对句中则是反义词;流水对呢,词义也有相关性。我们所讲的“对偶互训”,即是利用这些特点(尤其是正对句)进行诠释、理

4、解。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由于现代汉语中有成语“原形毕露”,“毕”是完全的意思,故运用“以今推古法”可以解释“群贤毕至”的“毕”字(也可以运用“温故知新法”,从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句中获得启发)。那么,运用对偶互训的方法就可猜测“咸”字也是“全,都”的意思。当然,如果你根据“以今推古法”先明确了“咸”字的含义(“咸与维新”),或者运用“温故知新法”解释了该词(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那也可以倒推出“毕”字的意思。 7互文释义法 “互文”是古文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词释义。其特点是:上下句必须结合起来理解

5、,而不能拆开来解释。 8错综互训法 古人喜用同义词以体现词语的丰富性,故在行文中常用“错综”这种修辞手法,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排偶句(几个句子都是对偶形式)。根据这种语言特点,我们便可以推测那些不大熟悉的词语的意思。这种猜读法我们就称之为“错综互训”。例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司马迁屈原列传)文中用了错综修辞,可用互训法释义。“述”字有“叙述”“提到”“称引”“谈及”之类的意思,据此可以推测“称”与“道”都是这个意义。 9据文断义法 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着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文实词,由于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就可能作出完全错误的理解和判断。例如2005年天津卷第11题“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的“谋”字,该怎样解释呢?我们可用“据文断义法”来猜解。原文说的是赵文王玩物丧志,以致国力衰微。这种时候“诸侯谋之”,明显的是诸侯各国要侵略赵国,故“谋”字应解作“有所图谋”。 10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