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95450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案(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统计学的内容,了解统计学的特性与原则;理解教育统计学的概念与意义;熟练掌握学习统计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预备知识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学习意义与要求 发展简史 研究内容 预备知识-基础概念第一节 统计学与心理教育统计学一、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1、统计是总括起来计算之意,是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有三层含义,一是统计资料,即反映各种现象的数据资料;二是统计工作,即具体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三是统计学,即研究统计原理

2、与方法的科学。统计学的分类一是应用统计学,它是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二是数理统计学,它是为各门应用统计学提供数理方法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运用概率的知识来解释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2、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有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如何根据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数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简言之,教育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科学领域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第二节 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与要求 一、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一)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供科学方法(二)为学校实施科学管理提供有效

3、工具(三)顺利地阅读教育或心理研究的研究报告和文献二、对教育统计的辨证态度一是统计无用论。二是统计万能论。三、学习教育统计学的要求(一)掌握统计的词汇(二)获得并扩大计算的技能(三)学习正确理解和解释统计结果(四)学会使用统计方法(五)掌握统计的逻辑第三节 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的发展简史(自学)一、统计学的发展史略统计学的发展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国势学派。 第一个时期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7世纪:政治算术学派。 第二个时期是十七至十八世纪:政治算术学派。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数理统计学派。第四个时期是十九世纪末至今:数理统计学派。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最初将统计学应用到心理与教

4、育领域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生物学家高尔顿20世纪40年代以前,统计学的内容大都属于描述性统计。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了推断统计的内容。三、教育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一) 为了节省时间而简化程序(二)取消所谓的“简捷法”(三)多元分析法的日趋兴盛(四) 统计学内容日趋丰富第四节 研究内容(一)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的内容由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三部分构成。描述统计是对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如制表、绘图),并计算其各种代表量数(如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关量数等),其基本思想是平均。通过描述统计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大量零散的、杂乱无章的资料加以简化、概括,从而更加清晰明确地显示出这些

5、数据的分布特征。推断统计又称抽样统计,它是根据对部分个体进行观测所得到的信息,通过概括性的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去推测相应的团体。换言之,就是根据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推断统计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单一样本得到的统计量去推断较大总体的有关特征,我们称之为统计估计或参数估计。二是比较多个样本或总体的差别情况,评价一项实验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假设检验。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均是针对数据进行计算的分析方法,因此,只要有数字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和分析。然而,要使这些数据真实、可靠地反映客观现实,首先要保证其本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仅靠分析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种获得准确数据的理论与方法,即实

6、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研究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获得观测资料,怎样更正确、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实验目的,以揭示实验中各种变量关系的实验计划。统计学的内容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从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先有描述统计,后有推断统计,再有实验设计,因此描述统计为前驱,推断统计为核心,实验设计为后衍。但是从实验研究进程来说,则应先进行实验设计,再进行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第五节 预备知识一、1、数据类型数据的分类(一)根据变量性质的划分1名称变量: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在属性、类别上不同,其数据形式是计数数据。名称变量有时也同数字表示事物间的不同,其数值不说明事物间差异的大小,只是分类的符号。统计方法主要有次

7、数计算、百分比、检验、相关等。2顺序变量:指事物的某一属性的多少或大小按顺序排列起来的变量。有等级性,是一种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的变量,其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秩次检验等。3等距变量:指只具有相等的单位,而没有绝对的零点的变量,其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t检测、F检验、积差相关等。4比率变量:是一种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变量,常用的统计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几何平均数,相对差异量数等。 顺序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统称度量数据(quantitative data),这是因为它们是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测量时所获得的数据。(二)根据变量的连续性划分 1连续变量:

8、指取值可以是某区间内任一数值的随机变量,它是指测量单位之间可以划分成无限多个细的小单位的,其数字形式多取小数。从量尺的直观性来看,是指在量尺上任何两点之间都有取值的可能性。单位是否可以分成无限多个细小的单位,是由单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特性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使用上的需要和习惯而决定的。2离散变量:指测量单位之间不能再细分的数字资料,其数字形式常取整数。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在数轴上的意义分别为,离散变量是数轴上的一个点,连续变量是数轴上的一段距离。三、变量与数据(一)变量的定义变量(variable)又称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数学中把不断变化的,可取不同值的量称为变量,统

9、计学则根据测验数据的特性来定义的。从观察所得的数据具有三个特性,即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变量是具有变异性的数据。(二)变量与数据的区别在统计学中把在取值之前不能预料到取什么值的量称为变量(随机变量);如果一旦某个数值被取定了,成这个数值为随机变量的一个观察值,即数据。(三)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划分 根据变量的关系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控制的因素,因变量则是在实验中由自变量所引起并被测量的变化量。三、总体与个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并在同一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即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事物的全体,又叫母体或全域。它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个体是构

10、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单元,又称元素或个案。根据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量,有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的区分。若总体包含的个体数目是有限的称有限总体。若总体包含的个体数目是无限的,则为无限总体,如研究七岁男童身高的发展变化。样本与样本容量样本指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目称样本容量或含量,用符号N或n表示。样本有大小之分,大样本容量一般在30以上或50、100以上,小样本容量在30以下。总体与样本也是相对的,可大可小,其大小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四、次数、比率、频率与概率五、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表示总体特征的量数。统计量则是直接从样本计算出的量数,代表样本的特征。参数与统计量各有一套符号表

11、示方法。作业题1.如果不考虑测量结果,下列变量中哪些是连续变量,哪些是离散变量?时间 ( ) 性别 ( )家庭的大小 ( ) 绝对感觉阈限 ( )职员工作评定等级 ( ) 测验成绩 ( )2试从变量的性质上,连续性上及数据类型上指出下列观测值所属的变量类型。李芳在班上名列第5名。 ( )初二(3)班有女生24人。 ( )王鹏跑100米用了16秒4。 ( )丹丹的身高是150厘米。 ( )朱华英做对了10道题。 ( )郭明明的数学测验是90分。 ( )第二章 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表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课型:理论课,实践课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数据搜集的方法,掌握数据整理的方式,熟练掌握数据表

12、达的方法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数据的表达,难点-次数分布表的编制教学方法、手段、媒介: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节 数据的搜集第二节 数据的整理第三节 数据的表达 第一节 数据的搜集一、 一、 数据资料的来源数据资料按照时间周期可分为经常性资料和一时性资料。经常性资料主要是日常工作中的记录和统计报表等。如日常的教育工作记录有教育教学的工作记录。统计报表是教育部门逐级向上呈报的各种内容的报表,如教师职称变动的年报表,学生流失率的季报表,学生入学率的年报表等。一时性资料是在一定时限内所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来源主要有调查、测量和实验。第二节 数据的整理一、检查数据检查数据主要从数

13、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着手。准确性要求观测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检查需从逻辑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三方面进行。二、整理方式数据整理的方法一般有顺序分布法、等级分布法和次数分布。如10个分数为70,79,71,60,69,70,70,45,69,71。用顺序分布法和等级分布进行整理。(一)顺序分布法顺序分布法是将数据(X)接大小顺序先排列起来,然后用次数(frequency)表示相同数据的出现数目,形成一个简单次数表。如上述10个数据整理后见表2-1。 (二)等级分布法 等级分布法分无重复等级的整理方式和有重复等级的整理方式两种 1无重复等级时整理方法。表2-1 简单次数分布表791712703692601451102有重复等级时的整理方法。先按顺序排列数据,再划分等级,划分等级时对重复等级级需根据其实际的排序位置求平均等级。如上述数据的等级分布见表2-2。表2-2 等级分布表1 2 3 4 5 6 7 8 9 10 分数X 79 71 71 70 70 70 69 69 60 45等级R 1 2.5 2.5 5 5 5 7.5 7.5 9 10 (三) (三) 次数分布法次数分布法是从一群数据中求其全距,决定组数、组距、组限,然后进行归类汇总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式的数据整理方式,又称分组次数分布。第三节 数据的表达一、 一、 统计表统计表是以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