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特性说课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9535669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觉的特性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觉的特性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觉的特性说课稿常德师范:周先利尊敬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叫周先利,来自湖南常德师范学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知觉的特性。一、 教材分析(一) 说教材本节出自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儿的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幼儿的知觉,二 知觉的特性。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内容。2、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它是学习了 感觉极其特性以及知觉的概述等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又为将来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该理论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学习本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含义及其影

2、响因素,理解知觉的特性在生活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心理学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教育教学工作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重点:知觉的四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知觉特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由于学生没有幼儿园教学的的经验,知觉特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下面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二、学生分析这节课

3、的授课对象是幼师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直以来幼师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既不重视又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她们更喜欢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课的学习,同时,当前的社会背景,我们的学生从学业成绩的角度都是初中的中等生及中下等生,对于学习,他们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那么我面对的学生也不例外,也存在着这种倾向。所以我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直将理论联系实际、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教授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知识基础: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了心理学概述、幼儿的注意、幼儿的感觉以及知觉的概念以及分类等内容。方法基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将理论与

4、实际相联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三、说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2.讲授法 对于概念的问题教师用讲授法将理论内涵讲解清楚(二)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法 2.交流讨论法 3.理论联系实际(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巧用实验,激趣引思。 2.展示图片,巧妙“布惑”,改变知识的呈现形态,突破难点。 3.利用图表将知识系统化、直观化要想使一堂课优化,只有把有效的教学策略恰当地运用到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下面我说教学过程

5、的设计:四、教学过程 分四个环节(一).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二).层层设疑 探究新知(三).课堂测评 教学反馈 巩固强化(四).课堂小结 布置思考题具体展开:(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本环节6分钟)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本节课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导入新课方式,主要考虑到本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与前一节课的内容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先前已经学习过了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觉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除了能理解知觉的特性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外,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觉是比感觉更为高级的心理过程。新知识的学习既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同时又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同时每堂课都要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

6、行复习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督促,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设置了以下问题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特性?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何?教师总结及导入新课: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

7、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层层设疑,探究新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知觉的四个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在处理上,每一个特性我们都要学习它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以内容还是比较多的,由于知觉的概念我们已经学过,学生很容易理解知觉整体性的概念,知觉的恒常性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教学中应用的不是太多,所以本节课不把知觉整体性和恒常性作为重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将知觉的选择性和理解性作为重点。每个特性的学习,我都分别通过心理实验、有趣的心理图片使

8、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知一:知觉的选择性 1、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想象这样的场景:周末外出逛街时,你会关注哪些事物?为什么是这些事物呢?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作答教师联系课堂实际总结得出知觉选择性的概念2、知觉选择性的含义?含义: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教师让学生继续举出生活中及教学

9、中的知觉选择性案例设计意图:将生活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出示图片得出结论: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有趣的心理学图片的分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使课堂内容衔接自然。3、教师进一步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无意注意的知识,所以不占用太多时间,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知道新的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同时使学生明白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这里老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前边我提到,由于目前的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10、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a、客观因素 (1)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比明显的(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 (2) 对象的相对活动性:活动变化的(如夜晚的霓虹灯);在活动背景中不动的事物(如早操站立不动的幼儿) (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如走在大街上的姚明)b、主观因素知觉的目的和任务,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与情感状态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凡是与人的活动目的相一致、与知识水平相适应,又符合人的需要与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优先知觉的对象。小结:凡是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事物都容易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4、小组讨论知觉的选择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制作和运用直观教具

11、时,要突出知觉对象,淡化背景。凡属两可图式的图片和教具应避免使用。出示图片鸭子还是兔子?同时,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加强对对象的描述,对背景部分要尽量淡化。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问题时,可利用声调、音高、语速的变化,使幼儿将注意新知二:知觉的整体性1、【做一个心理学小实验,看图片,要求学生大声读出卡片上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同一刺激在不同系列中会知觉为不同的符号?设计意图:用心理实验的形式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四个特性采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导入一方面使课堂生动活泼,同时也不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总结:人对事物部分的知觉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知觉,部分在整体中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同样一个图形“13”,如果

12、处于数字的序列中,我们就把它知觉成数字“13”;如果处于字母的序列中,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字母“B”了。这个小实验反映了知觉的特性:整体性2、知觉整体性的含义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观察图片思考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你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黑点还是分成三个部分的黑点?你看到的是什么?(是斑点还是海螺?)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

13、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知觉客体时,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来弥补当前信息的不足,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4、思考并总结知觉整体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举一例说明。幼儿知识经验有限,为提高他们的知觉效能,教师应指点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关键性的特征上。例如,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对三角形的知觉。新知三:知觉的理解性设疑:用一个经典的故事设疑,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心理学来源于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教师呈现故事智子疑邻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心里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去了。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

14、头的样子;看他的面部表情,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听他讲话的语气,也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总之,观察他的言行举止,都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不久,这个人去自家的地里掘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隔了几天,再看看他邻居的儿子,一举一动,都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为什么?2、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含义: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来标志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3、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教师提示:这是隐藏在雪地里的一条狗设计意图:教师出示图片时,学生会不自觉的小声说:这是什么?教师:对,这是什么呢,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

15、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来标志它。教师巧妙地设疑用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刚刚学过的概念的理解,同时自然引出下面的内容,实现知识的自然过渡。总结: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语言提示对知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知觉的理解性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幼儿既缺乏知识经验,又不会自觉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要使幼儿对知觉对象有较好的理解,有新的理解,教师就要善于用言语启发、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帮助幼儿组织知觉到的信息。新知四:知觉的恒常性1、心理实验请两名同学回答:你看到教室的门是什么形状2、知觉恒常性的含义:在知觉熟悉的对象时,尽管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但对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地结合教室里的情境,引导学生得出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含义,同时再次感受到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心理学无处不在。教师讲授:3、知觉恒常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