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953565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宏远小学- 骞玉霞 案例: 感知体验分类。 1. 出示课本第 2 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感知分类。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 出来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代表:一个摆放不整齐的书架。 第二小组代表:摆放整齐的书架。 第三小组代表:整齐的书架是分类过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 生思维互补,都能感知什么是分类,并且让学生意识到要记录一下, 2.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小组分类并进行分任务记录分类的结果,先 按形状分。 师:每组分 34 名学

2、生,讨论好分工,汇报结果。 生 1:我们组是这样摆的,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生 2:我们组边数边画记录结果的。 生 3:我们组用文字和数字结合。 教师出示自己记录的结果。 介绍:像这样画出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问题: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1:黄色的最多。 生 2:红色的最少。 生 3:从记录的结果中看出来的 师:还可以怎样分?。 案例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

3、一环节设计得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便很容易进入了学习状态。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与整理”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半学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 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 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 ,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 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 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 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

4、 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 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 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 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 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 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 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 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 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 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 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 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 成功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