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9528503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自语文备课大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教学设计一、 单元教学总体设想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

2、”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二、 单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科学

3、素养。(参见教学参考书P440441)(1)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2) 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树立投身科学、为国出力的志向;(3)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来”。2 使学生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3 使学生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三、 单元总课时:12课时整体感知 1课时阅读方法交流学习 1课时自读、荐读 2课时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自由作文 2课时第1课时 单元整体感知教学重点:1、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使命

4、感;2、整体感知单元内容一、了解自己和公众的科学素养:1、教师下发一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完成。请按实际情况回答本问卷各个项目一、判断题1、 地心非常热。A对 B.错 C.不知道2、 人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A. 对 B. 错 C.不知道3、 千百年来,地球上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A. 对 B. 错 C.不知道4、 最早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A. 对 B. 错 C.不知道5、 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A. 对 B. 错 C.不知道二、选择题。1、 计算机病毒是:A 计算机程序 B 计算机部件 C 寄生在计算机中的微生物 D 不知道2、 DNA是指:A 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 B 影

5、响环境质量的主要物质C 控制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 D 不知道3、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A、废气排泄过量。B、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4、 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A、征求患者的看法。B、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C、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级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D、不知道。5、你对算命之类:A、 非常相信 B、有点相信 C、说不清楚 D、完全不相信。2、教师下发一则调查报告,学生阅读。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现状仍堪忧2004-05-21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

6、4年、1996年和2001年之后,于2003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

7、.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

8、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

9、,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在进门

10、的时候首先对参观者进行地貌、地况及其成因的介绍,这就是一种科普。可是在中国的景点,听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师的传说,甚至在向导游询问有关地理知识时也只能听到一声“抱歉,我不知道”。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

11、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途径。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中国科协联合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正在抓紧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2049计划),使我国公众科学素质按照分阶段的不同标准逐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信息源:中国公众科技网3、请同学谈谈感

12、想。4、教师小结:科教兴国,匹夫有责。二、整体感知单元内容1、过渡语:心动不如行动,爱科学、学科学,渠道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阅读。我们的同学中,有许多人喜欢阅读科普作品,尤其痴迷科幻作品。这里,我们奉上几篇反映“高新科技”的文章,那么,一起来吧!2、学生浏览目录、课文3、组织交流: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几篇课文,为什么?在本单元中你认为应当掌握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又希望老师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呢?4、教师小结,介绍下阶段的教学安排,征求学生意见。三、布置作业:搜集关于几则“读书”的格言警句第2课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重点:1、阅读的一般方法 2、从小就要爱科学一、导入:1、

13、提问: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说明了什么?2、组织交流,引导认识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中也同样如此。3、提问: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很多,你能讲出几句吗?4、组织交流二、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方法1、组织学生阅读P216的阅读方法介绍,要求:用勾画圈点法将要点划下,准备与大家交流。2、组织交流、评价3、引导:除了书上所介绍的方法,也许你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可否拿出来与大家共享?4、小结:“方法”并不深奥,人人都能掌握;“方法”要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小试牛刀,用这两种方法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三、组织学生阅读从小就要爱科学1、引导:虽然掌握了阅读方法,但独立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是否仍觉得无从下手?

14、那么,阅读一篇文章,一般从哪几方面入手呢?(引起注意思考即可,不要求学生给出严密的答案)2、教师明确:一篇文章,无非“文”(语言)和“质”(内容)两方面,我们既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主要意思,也要学习文章的语言、布局等方面的优点,也就是我们既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要弄清文章是“怎么样”写的。后者往往被我们忽视,所以提醒大家注意。2、学生阅读课文2遍:第1遍,勾画圈点:生字词、词汇;关键句;佳句;段序;生疑处(不必面面俱到,看有没有必要;不必到处勾画圈点,要精要、有价值。)第2遍,生疑发问:每人提23个问题(提问一要有价值,二要“小、新、奇、特”。)3、巡视、点拨4、组织交流(说明:教师要作两

15、手准备,以防学生做得不在点子上。如果学生提问没有价值,教师可将预先准备的问题混在学生的问题中,让大家一起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然后再一起解决问题)附:本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本文属于什么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应该怎么写?“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从一定角度上看,这句话确实没错”,这句话说得好不好,为什么?(一是比喻精妙,二是用语严密。)“文盲”与“科盲”有什么区别?扫除“科盲”,从我做起,那么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自己沦为“科盲”?三、布置作业1、将课堂上所提问题整理在文后,自问自答。2、为自己和同学的练笔集写一篇序言。第3、4课时 自由阅读和荐读教学重点:1、自由阅读一篇或多篇课文2、推荐一篇关于“纳米技术”的文章一、教师搭台,做好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