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5946225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妙运用地势高差建造架空层http:/ 2010年03月11日16:29 方源广场在规划设计上巧妙利用了地块高差,将小区中心庭院景观延伸进底层架空层及住宅入户大堂,使业主的户外活动空间大幅扩展。户型上设计了外挑2.7米的超大宽景阳台,主卧室设计了270度大玻窗观景区,极大地丰富了业主的居家生活。在社区管理方面创新使用了高端智能设备,停车场实现了远程开闸和纸票管理,彰显了业主的尊贵身份。此外,该项目在保温、节能,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上也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实践。记者通过设计方案了解到,整个小区设计将楼体靠近城市道路一侧,既节约了空间,又可让底层门面价值更高。在楼体背面,即是小区内部。小区

2、背面的山体经过加固和防护处理,小区安全便能有保障。这样的设计,让山体与楼体之间空出了空间,增加了住房的采光,也给小区绿化留下了空间。在这样狭小的地块上建起两幢18层电梯公寓和1幢3层小楼,绿地率还能够达到25%。解决相邻建筑地势高差过大的措施摘要:解决相邻建筑地势高差过大问题的一种思路。关键词:山坡,高差,建筑物, 措施,思路。概述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南北狭长的张家口市,平坦的土地已满足不了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于是,建筑商们只有进入东西山坡地区去开发民用及商业建筑。在东西山坡开发居住、商业建筑,就会遇到高差较大的沟、坎、坡。若高差较大地势,怎样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建造出更多的有效利用面积,给

3、开发商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建筑设计者面临最大的问题。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程师,应充分开发自己的智慧、发挥所学的知识,伴随目前张家口建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自身的生存空间,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为美丽的山城增光添彩。工程概况某工程建筑面积约12000,建筑局部地形如地质情况:根据京北岩土公司的地勘报告,高坎11.00m标高处约10m以下见卵石层,密实度较高,该层的承载力标准值 fak= 450kpa,而桩端极限承载力qpk = 3500kpa。上面10 m范围内均为粉质粘土层,该层土土质较好,密实、承载力标准值fak= 180Kpa,而卵石层本身1m 的高差是

4、开挖山体形成的。工程基本情况0.000处建筑三层框架,层高11.100m,为邻街的商业用房,局部与高坎上的住宅楼相对应处做6层框架,总高22.05m。高坎上紧靠六层框架处,见三栋6层土压力计算根据地勘报告显示,坎上为10m厚的粉质粘土、1m厚卵石 eA=rztg2(45-/2)-2ctg(45-/2) 当Z=0时eA = -2ctg(45-/2) 当eA=0时Z0=2c/r tg(45-/2)计算图形如挡土墙体系6001200的壁柱计算:本壁柱将承受坎上建筑物外墙的直荷载N,粉质粘土的自重和地下室地面局部荷载q。计算如在拉梁范围内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夯实至壁柱顶标高。要求压实系数0.97,以防止面

5、层雨水渗透造成土失去粘聚力,增加对挡墙的侧压力,同时也是防止粉质黏土层产生变形滑移。在高坎上建筑物的承台梁全部贯通布置,主筋全部加强。拉梁连接的靠近伸缩缝一跨的第二排灌注桩的直径及配筋均应加强。灌注桩直径增大至1000mm,配筋2022。承台梁顶标高处,靠近伸缩缝部分承台梁再用200mm 厚的砼板整体现浇连接,参考:板中配筋双层双向12150。通过上述的各种做法与技术措施,使建筑基础中土体与挡土板、壁柱,灌注桩的拉梁及承台梁之间形成一个刚性的整体稳定体系,与大地一起形成刚度很大的刚片,从而符合了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有关计算结果的技术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按地震列度为7度计算)(一)1#楼共32根灌

6、注桩。总重力荷载28409KN则平均每根灌注桩的重力荷载28409/32=887.8KN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2272.7 KN。平均每根桩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2272.7/32=71KN(二)2#楼共38根灌注桩。总重力荷载33394.6KN则平均每根灌注桩的重力荷载33394.6/38=878.8KN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2671.6 KN。平均每根桩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2671.6/38=70.3KN(三)3#楼共34根灌注桩。总重力荷载34339KN则平均每根灌注桩的重力荷载34339/34=1010.00KN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2779.1 KN。平均每根桩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7、为2779.1/34=81.7KN13#楼按地震列度为7度时计算,结果其平均每根桩的正压力为1#:887.8KN,2#:878.8KN、3#:1010KN。平均每根桩的水平地震剪力为1#:71KN,2#:70.3KN、3#81.7KN,其正压力远远大于水平地震剪力,又大直径的扩底灌注桩的桩端均嵌入卵石层中,所以在地震列度为7度的区域内,高坎上的建筑物绝对不会产生水平滑移,是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的。结论:通过上述措施的工程设计图纸,已经通过了“河北省贺臣审图公司”的审查(具有超限审图资质),且该工程已屹立于山城西部山脚下,形成山城一景。通过对这项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我们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8、实践证明:针对地势高差较大的相邻建筑,该设计措施是绝对可行、可靠的。该措施的运用可大量节约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对城市规划性、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建筑设计方面开发了一条新思路!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 7-8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第三版)吴德安主编在山区包括丘陵

9、地带,进行建筑工程地基设计时,需要解决边坡稳定性及滑坡问题。挡土墙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挡土墙设计中注意的问题结合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挡土墙的平面布置方式: 挡土墙在进行平面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挡土墙在平面布置形式主要有直线形、折线形及弧形三种,其中直线形最为普遍,具体应用哪一种平面形式,要视场地的地形地质情况及地下管道的敷设情况而定。目的是减少地内的挖、填土方量,并且本着有利于增加挡土墙的整体刚度为原则。 当建筑场地内坡度较大时,应结合使用要求,灵活分隔成几段台阶式地段。这样通过前后视觉关系,可以增强建筑群体的空间效果,而且还能减小挡土墙的高度及土方施工量。 充分考虑建

10、筑物基础、地下管线敷设与挡土墙基础之间的关系,地下管线宜尽量避免横穿挡土墙,否则应先进行管线安装敷设,再进行挡土墙施工。建筑物基础与挡土墙基础间距应遵循以下原则:当二者基础埋深相同或建筑物基底低于挡土墙基底时,以二者基础不接触为原则;当建筑物基底高于挡土墙基底时, 此时应满足SStg,s基础间净距,z为两基底高差,为扩散角。 1、 确定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及尺寸挡土墙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重力式挡土墙、悬壁式挡土墙和扶臂式挡土墙。下面分别介绍: 重力式挡土墙多为毛石或素混凝土砌筑而成,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工程上应用比较广泛。悬壁式挡土墙一般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能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受

11、力特性,多用于市政工程中。扶壁式挡土墙,受力性能较好,但施工麻烦,造价高,一般工程上不常用。目前又提出许多新型结构,如锚杆挡土墙、锚定板挡土墙等,这类挡土墙具有结构轻便且经济的特点,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大的软土地基中。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工程使用要求,并结合工程地质,填土性质及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选择。 对于重力式挡土墙,应注意二点:一是其高度的确定:高度过高,要保证其稳定性势必需要很大的截面,过大的重量既不经济又影响建筑基础、地下管线的铺设。建议墙体高度5m以内采用毛石挡土墙、5m以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悬壁式挡土墙;二是墙顶宽、底宽的确定;顶宽一般为112H,对一般块石挡土墙,顶宽最小于0.5m,对于

12、混凝土挡土墙,顶宽最小为0.2m。底宽为(1213)H,H为挡土墙高度。 挡土墙施工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挡土墙地基承载力应达到设计要求。当基底下为填土层或软弱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填土夯实法或块石垫层法提高地基承载力,对地基变化处,宜应设置沉降缝。在折线形墙内转角处,沿墙高每500mm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50mm伸入墙中1000mm,进行转角加强。 2、 挡土墙的排水要求。设置合理的透水层可减轻墙背的水压力。墙后填土宜选择透水性较强的材料,透水层宜采用碎石或粗砾石。施工中不得采用淤泥、耕填土、膨胀性粘性上土作为填料。若实际有困难时,可掺入占总量不少于65的块石。 3

13、、 挡土墙地基不平存在高差时,应按高:长1:2的比例放阶, 阶高不应大于500mm,并且铺砌毛石时,先低后高注意拉结。 坡地建筑中,设计好挡土墙意义重大。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中都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从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为目的。规划设计顺应南北高差大、地形复杂的地势,将沿街建筑场地分成4-5个地台建筑设计根据山体地形依次建造分布,让建筑如山坡上的大树、岩石一般完全融合于山体之中,这种融合自然的感觉,让人看了很喜欢 小区以低层联排式住宅建筑为主,竖向设计上较好地利用了原始地形坡度,建筑底层空间很大部分隐藏于地面以下既减少对山体开挖,又利于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景观恋日水岸的坡地绿化景观和坡地建筑应该是目前密云比较独有的。园区内以缓坡绿化为主,从小区低处往高出看,呈现的是阶梯式景观,而沿着坡底往上走,又会有一种走在乡间小路般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