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459240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侯氏制碱法与氨碱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侯氏制碱法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苏打。用途非常广泛,是玻璃、 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常用作硬 水的软化剂,制造钠的原材料。虽然人们曾先后从盐碱地和盐湖中 获得碳酸钠,但仍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水碳酸钠工业制法主要有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种。一、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它是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于 1892 年发明的纯碱制法。他以食盐 (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 料来制取纯碱。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 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其化学反应原理是:NaCl+NH +H O+CO = NaHC

2、O J + NH Cl32234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 产品。ZNaHCq jcQ+dO+COJ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 乳Ca(OH)J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CaO+H2O = Ca(OH)2ZNCl+CaQHh 垒CaC12+2NHj+2H2O其工业生产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饱和苣盐水週HHl过滤.洗涤器亠Nicl COH)af NH(循环使用)废液 CiGUNad顶OHh石掰L氨碱法的优点是: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产品纯碱的纯度 高;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适 合于大规模生

3、产。但氨碱法也有许多缺点:首先是两种原料的成分 里都只利用了一半食盐成分里的钠离子(Na+ )和石灰石成分 里的碳酸根离子(CO32-)结合成了碳酸钠,可是食盐的另一成分氯 离子(Cl-)和石灰石的另一成分钙离子(Ca2 +)却结合成了没有多 大用途的氯化钙(CaCl2),因此如何处理氯化钙成为一个很大的负 担。氨碱法的最大缺点还在于原料食盐的利用率只有7274, 其余的食盐都随着氯化钙溶液作为废液被抛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 损失。二、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它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18901974)于1943年创立的。 是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 两种产

4、品的方法。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 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其化学反应原理是:C+HO = CO+H22CO+HO = CO +H2 2 2联合制碱法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与氨碱法相同,将氨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成氨盐水, 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经过滤、洗涤得NaHCO3微小 晶体,再煅烧制得纯碱产品,其滤液是含有氯化铵和氯化钠的溶 液。第二个过程,根据NH4Cl在常温时的溶解度比NaCl大,而在低 温下却比NaC 1溶解度小的原理,在278 K283 K(5C10C)时, 向母液中加入食盐细粉,并通入氨气,使NH4C1单独结晶析出供。 NH4C1 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即得氯化

5、铵产品,可做氮肥。滤出氯化 铵沉淀后所得的滤液,基本上是氯化钠饱和溶液,可回收循环使 用。其工业生产的简单流程如图所示。联合制碱法的优点是保留了氨碱法的优点,规避了它的缺点,使 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6%; NH4C1可做氮肥;可与合成氨厂联合, 使合成氨的原料气CO转化成CO2,省了 CaCO3制CO2这一工序。侯德榜已故院士, 化工专家。福建闽侯人。早年考入清华大学留学预备 学堂高等科。 191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 1919年获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1921 年获博士学位。 1948 年选聘为中央研 究院院士。化学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开 发、建设和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 一。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在20年代建立了亚洲第一大碱厂,生 产出“红三角”碱。 1932 年将纯碱制造公之于世,为中外化工学 者共享。 1937 年,主持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 硫酸铵厂,开创了我国化肥工业的新纪元。 1943年,首先在实验室 完成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的联合制碱工艺。此法被世人称为“侯氏 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经,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 的重视。1955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