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9432195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伯牙绝弦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说课稿一、教材简析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干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选择这篇文言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熟读成诵。(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和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

2、用自己的话讲解这篇故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四、教法、学法教法: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法: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探究”“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深入角色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五、教学过程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导入语音乐引路,揭示课题整体感知,体会韵味依法自学,初解绝弦默读课文,再解绝弦回味绝弦(一)音乐引路,揭示课题(出示带有写有文章题目的插图,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欣赏聆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介绍:流水依依,千回百折,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

4、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二)整体感知,体会韵味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三)依法自学,初解绝弦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初步了解伯牙绝弦的原因。(四) 默读课文,再解绝弦1、 默读课

5、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预设三个教学生成点:(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于“善”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应该理解为“好啊”。还

6、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学生会说,“真棒,太好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学生的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里说一说。(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会说:“好啊,真高大啊,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会说:“妙啊,洋洋洒洒,仿佛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

8、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潇潇的春雨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潇潇兮若春雨!”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

9、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

10、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 回味绝弦 1、子期一死,世再无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2、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3、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25、伯牙绝弦 (所念) (必得) 伯牙 知 音 子期 (绝弦) (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