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943011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口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现如今高铁发展越来越快,过年回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高铁,难怪有人说:“2013年过年回家的路今非昔比呀。”B . 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C . 小强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学习。D . 即使有万贯家私 , 也经不起你这样挥霍。2. (2分) 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词语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无误的一项是( )。机_(缘原) 精_(辟僻) (曙署)_光 (壮状)_观 光_(彩采)夺目

2、一碧万_(顷倾) 峰顶高_(峻俊)A . 缘辟曙壮彩顷峻B . 原辟曙壮彩顷峻C . 缘辟署壮彩顷峻D . 缘辟曙壮采顷峻3. (2分) (2017八下岳池期末)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白丁”“布衣”都指平民;“岱宗”“岳父”都指泰山;“四书五经”的“经”指诗经金经三字经等。B . 伟大的悲剧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C . 爱莲说孙权劝学河中石兽是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的。都德、普希金、端木蕻良分别是法国小说家、俄国诗人、日本作家。D . 乐府诗集是一部由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歌辞总集。陋室铭的“铭”原是刻在器物

3、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 默写 (共1题;共12分)4. (12分) 默写句子。 (1) 如梦令:知否?知否?_。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青春作伴好还乡。 (3) 卖炭翁:_,心忧炭贱愿天寒。 (4)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_。 (5) 鱼我所欲也:_,_,故不为苟得也。 (6) 杜牧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_,_。 (7)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南宋军民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不可动摇的句子是:_,_。 (8) 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_,_。 三、

4、书写 (共1题;共4分)5. (4分) (2017七下河源月考)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n ning_。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jin li_的年老水手走去。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xio rng k j_ , 焚香操琴。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 r ji zh_的人物了。四、 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6. (5分) (2018八上长春月考) 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概括。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9分)7. (19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5、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

6、,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注释】贻:送。邑:原指县,这里指封邑、封地。修衣:添置衣物。(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 所欲有甚于生者 先生非求于人B . 人皆有之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C .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D . 贤者能勿丧耳 止增笑耳(2)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用法与“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中“全”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一狼洞其中B . 天下苦秦久矣C . 无丝竹之乱耳D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 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

7、意划出两处。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5) 甲乙两文都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甲文告诉了人们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 ,乙文告诉人们做人要。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8. (15分)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完成后面小题。秋词 天净沙秋思刘禹锡 马致远自古逢秋悲寂寞, 枯藤老树昏鸦,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

8、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3) 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七、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9. (17分) (2017九上乐清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一张纸苏沧桑“你叫什么名字?”一个女人问。“泉林。”一张纸回答。这是2013年初夏的一个早晨,在一个巨大的造纸厂里,她用双手捧起一张米色的纸,在心里问它,如同问一个刚满周岁的婴孩。这是她见过的最奇特的纸。不是见惯的雪白,而是本色的。不是森林做的,而是废弃的麦秸做的。这张本色的纸,躺在她手上,素净,妥帖,安静,甚至,仿佛是幸福的。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的。一开

9、始,当它还是一棵麦子的时候,它就在抗拒自己成为一张纸。因为,成为一张纸,会失去清白,失去作为一棵麦子的本分,更可怕的,是会制造污染,背上骂名。它生是麦子,死也是麦子,这才是好的归宿。在被运往造纸厂漫长的路途中,它凄凉地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麦苗的青涩、单纯,犹如昨天。活着的每一秒,是为与阳光的相爱。然后,有一天,它的身心终于圆满,沉沉的麦穗、锋利的麦芒,都意味着它已成熟。它懂了,原来,它的长大与成熟,不仅仅是它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这片土地上无数生命的延续。于是,它坦然等待麦粒从身体抽离的刹那,一下子,它从麦子变成了麦秸,一下子空了,像一个空巢老人般,开始算计自己最后的岁月。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

10、结局粉碎,焚烧,渥烂,总之,都是变成肥料,重新归于土地。如果真是这样,也挺好,它还是它自己。但是,如果变成一张纸,那一定会在无法预知的辗转里,失掉什么。失掉什么呢?白纸,忘了远古时毛笔尖落在身体上的柔软力感。纸巾,忘了手帕,和手帕上皂角的香。缝纫机,忘了细腻的绣花针脚,那午后春光里兰花指撩起的一缕秀发。在麦秸成为白纸的过程里,必然也会忘记什么。不明就里的化学品、漂白粉,像一波一波文明的潮流,一漂过,便漂去了本色、传统,意犹未尽的种种情怀丧失殆尽。像一代一代人,离月球、太空越来越近,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而它,原本是金色的麦秸呀,它多么希望自己最后仍然是金色的,哪怕,是和草纸一样的颜色。所幸,它是

11、泉林的麦秸,它没有想到自己在成为一张纸的过程中,走了与它的想象不一样的路。它被运往造纸厂,没有被渥烂,没有被漂白,没有流出黑液。草浆造纸污染这一历史性难题,已被这里的聪明人攻破。黑液转化成了养育花草果木的有机肥,棕色的污水经过净化,变成了可养鱼、灌溉的生态水,一群红鱼游在清澈见底的水里,如游在镜子里。就这样,一门齐鲁人以智慧独创的工序,让一棵麦秸幸福地走完了一生,又经凤凰涅槃,此刻,像一个重生的婴孩,躺在她的手上。其实,出生的那一刻,它是自卑的。它不是雪白的,而是米黄色的。黑色的字落上去,字仿佛穿上了旧衣服,有点暗淡,不光鲜。字嫌弃它,嫁错了人一样委屈哭泣。可是,更多的人看见它,会看到比“本色

12、”两个字更宽广深远的意义,会由衷地心生欢喜。这一张与众不同的纸,多么珍贵。2013年初夏的一天,一个女人摩挲着它,欣喜地问:“你是纸吗?”“是。”“你叫什么名字?”“泉林。”“泉!林!真好!”她在心里说。她不知如何才能更亲近它,便在这张纸上写道:2013年6月15日,泉林,你好,我来了,我在。然后,她把一个女人画在纸上,就像,她把自己安躺在一张本色的纸上,如安躺在她走过的40多年的岁月里。那一刻,她与这张纸惺惺相惜多年来,她一直如同麦秸珍爱自己一样,珍爱属于她自己的“本色”。她为它骄傲,亦为自己。不管什么,最后总是要死的,活着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死去的过程,怎样的活法,就是怎样的死法。从麦秸到纸,有截然不同的过程,结果却大相径庭,大有讲究。2013年初夏的一阵清风吹过,一张纸轻轻飞起来,贴上了一个女人的脸,像一个知音的拥抱。(选自2013年中国最美的散文)(1) 读托物言志的散文,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如本文的所托之物就是_,作者借助于描写它的外形_的特征来抒发感触。 (2) “生命化”拟人是苏沧桑散文的一大特征。结合语境,赏析文中一组画横线句子,品味“生命化”拟人的妙处。 (3) 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