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9424614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务筹划案例分析最终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税务筹划案例分析解题思路第一章案例一避税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利益驱动。有了避税的主观意图,要取得避税成功,纳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观的避税愿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 变为现实的避税行为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税收法律本身的漏洞(二) 法律观念的加强,促使人们寻求合法途径实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三) 纳税人避税行为的国际化,促使国际避税越来越普遍(国际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1.沉重的税收的负担2.激烈的 市场竞争3.各国税收管辖权选择和运用不同)对于避税的含义,分歧的焦点在于避税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避税从广义上来说大体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 是合法的避税,由于其行为是合法的,因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2、另一种是非违法的避税,所谓“法律不禁止即允许”属 于既非合法也非违法,处于中间地带,这种避税在经济活动中虽然违背了政府政策意图但又不违反法律的明文规定, 它为的是达到利润最大化,税负最小化的目的。按照上述的避税行为,不管是合法的避税,还是非违法的避税,都不 属于“合理”的范围。所谓“合理”就是合乎情理,合法的避税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而非违法的避税通常是违背了所 在国政府的政策意图(避税地除外),所以它与合理的避税还是有差距的。避税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税务当局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贯彻立法精神,必然反对纳税人避 税筹划的行为。但这种反对仅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只要没有通过法定程序完善

3、税法,就不能禁止纳税人在利益驱动下 开展此类活动。避税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由于征纳双方立场不同,纳税人从个体利益最大化出发, 在降低税收成本(包括税收负担和违法造成的税收处罚)而进行筹划的过程中会尽量利用现行税法,当然不排斥钻法 律漏洞案例二欧盟储蓄税指令制定初衷是防范和打击金融市场逃避税行为,实现资金流动的中性,使所有利息收入公开透明, 加强欧盟整体税收管理力度,但是其实施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指令本身存在的问题,例 如银行把他们的某些业务转移到亚洲,绕开储蓄税指南的管理;二是在落实过程中出现想问题,例如为欧盟其他成员 国收利息税时税基缩小,而为

4、自己本国征税时税基放宽,大斗进、小斗出;三是投资基金与信托成为避缴税筹划的工 具。不同点:避税是纳税人在遵守税法、拥护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的不健全,通过巧妙的安排与策划,达到减轻纳税 义务、降低税负目的的行为。偷逃税则是纳税人在其实际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或不合法 的手段逃脱其实际纳税义务的行为,其手段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欺诈性。相同点:二者在表现形式和经济影响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避税与偷逃税都是对已发生应税经济行为的纳税 义务与责任的规避,在最终经济效果上都有利于维护、增加和扩大纳税人的既得经济利益,而造成了国家税收收入的 流失。二者都应成为税法规范和调整的对象。

5、一些欧盟国家公民为逃避本国利息税,就把存款转到低税国,这种行为属于逃税行为。利用投资基金或者信托等一些金融工具来少缴税,属于避税行为。第二章2-1(p/a,10%,3)=2.4869;(p/f,10%,1)=0.9091;(p/f,10%,2)=0.8264 (P/f,10%,3)=0.7513方案1税后利润:=100x(1-25%)x (p/a,10%,3)=187方案 2 税后利润:=50x 75%x (p/f,10%,1)+100x 75%(p/f,10%,2)+150x 75%(p/f,10%,3)=150方案 3 税后利润:=50x 75%x (p/f,10%,1)+50x 75%(

6、p/f,10%,2)+200x 75%(p/f,10%,3)=147.1 故方案 1 优2.解:方案一 100*0.25=25 方案二 150*0.25=37.5 方案三 200*0.25=50 故方案 1 最优2-2(1)3年的预期税收E Ti为方案 1: T1=T1 一 1+T1 一 2+T1 一 3=200+200+200=600 (万元)方案 2: T2=T2 一 1+T2 一 2+T2 一 3=150+200+250=600 (万元)方案 3: T3=T3 1+T3 一 2+T3 一 3=0+300+300=600 (万元)该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案在3年内的纳税绝对总额是相同的,都是60

7、0万元。(2) 把预期纳税绝对总额按目标投资收益率折算成现值Pi:方案1:T1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P1=200+200/ (1+10%) +200/ (1+10%) 2=547.11 (万元)方案2:T2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P2=150+200/ (1+10%) +250/ (1+10%) 2=538.43 (万元)方案3:T3的预期纳税绝对总额的现值为:P3=0+300/ (1+10%) +300/ (1+10%) 2=520.66 (万元)(3) 筹划方案的相对节减税额Si为:方案 2 相对节减税额S2=T1 一T2=547.11 538.43=8.68 (万元)方案 3

8、相对节减税额S3=T1 一T3=547.11 520.66=26.45 (万元)尽管在三个方案中该公司一定时期内的纳税总额都是600万元,但因货币的时间价值,方案2和方案3就如同纳 税人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在本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再投资,将来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或者可以减 少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节减了税收,取得了收益,所以选择方案3或方案2;而在方案3与方案2中,又以选择方案 3最优,因为它比方案2相对节减更多的税款,取得的收益更大。第三章3-1 税负差异就是 300010* (25%-20%) =300010*5%=15000.5违法的有:多发10元的工资、多购买10元的办公用品

9、(这个办法有效)、多结转10元的产品销售成本 不违法的有,多计提10元的预提费用。除多购买10元的办公用品(这个办法有效)外,其他方法均无效,起不到减轻税负的作用,能被发现。3-21、减免税技术2、分割技术3、税率差异技术4、抵免技术5、分割技术6、分割技术第四章案例一::计算筹划方案的收益期望值E1=80*20%+100*50%+120*20%=90E2=100*30%+140*40%+120*30%=122计算筹划方案的收益的标准离差g1=根号(80-90)的平方*20%+ (100-90)的平方*50%+ (120-90)的平方*20%=15.81 万元g2=根号(100-122)的平方

10、*30%+ (140-122)的平方*40%+ (120-122)的平方*30%=16.61 万元计算筹划收益的风险程度V1=15.81/90*100%=17.57%V2=16.61/122*100%=13.61%从上可以看出,方案2的收益期望值要比方案1大32.由于两个方案的收益期望值不同,其风险程度要用标准离差率来 比较。方案2的风险程度比方案1更小,所以税务策划人应该选择收益期望值大外加风险程度低的方案2。案例二:AB筹划技术的收益期望值EA=60*0.3+80*0.4-30*0.3=41 万元EB=-30*0.3+0*0.4+50*0.3=6 万元AB筹划技术的收益标准离差人=根号(6

11、0-41)的平方*0.3+ (80-41)的平方*0.4+ (-30-41)的平方*0.3=47.21 万元8=根号(-30-6)的平方*0.3+ (0-6)的平方*0.4+ (50-6)的平方*0.3=31.37 万元 其他在书上 第五章增值税的税务筹划案例5-1解题思路1. 该企业不含税增值率(R) = (300-210)300=30%当企业的实际增值率(30%)大于平衡点的增值率(23.08% )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 企业应当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以降低税负。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300X17%-210X17%=15.30 (万元)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

12、额=(160+140)X3%=9 (万元)因此,成立一家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额15.30万元,分别成立甲、乙两家商业企业共计应纳增值税额9万元,可降 低税负6.30万元。2. 该企业不含税抵扣率(R) =210300=70%当企业的实际抵扣率(70%)小于平衡点的抵扣率(76.92%)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 企业应当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以降低税负。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300X17%-210X17%=15.30 (万元)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160+140)X3%=9 (万元)因此,成立一家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额15.30万元,分别成立甲、乙两家商业企业共计

13、应纳增值税额9万元,可降 低税负6.30万元。3. 该企业不含税成本利润率(R) = (300-210)210=42.86%当企业的实际抵扣率(42.86%)大于平衡点的抵扣率(30.00%)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 企业应当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以降低税负。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300X17%-210X17%=15.30 (万元)作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增值税额=(160+140)X3%=9 (万元)因此,成立一家商业企业应纳增值税额15.30万元,分别成立甲、乙两家商业企业共计应纳增值税额9万元,可降 低税负6.30万元。案例5-2解题思路假设销售商品的不含税采购成本

14、为C未折扣销售的税负=(287+308):70%:(1+17%) -CX17%+(287+308):70%:(1+17%) -CX25%=123.50-0.17C+181.62-0.25C=305.12-0.42C折扣销售的税负=(287+308)( 1+17%) -CX17%+(287+308):(1+17%) -CX25%=86.45-0.17C+127.14-0.25C=213.59-0.42C该商场折扣销售所降低的税负=305.12-0.42C -213.59-0.42C =91.58 (万元)该商场折扣销售的损失=(287+308):70%X:(1+17%)X30%=217.95 (

15、万元)因此,该商场折扣销售所降低的税负能够补偿折扣销售损失126.27万元案例5-3解题思路根据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税务筹划的相关方法,由R= ( S -P)-P和平衡点升值率R=1.92%,可得出如下计算公 式:(S-200)*00 = 1.92%S = 203.84 (万元)因此,从增值税税负的角度来看,当S大于203.84万元时,销售价格越高越好;当S小于203.84万元时,销售价格尽 量不要超过设备的账面原值。案例5-4解题思路依据不同纳税人含税价格比率的基本原理,可知:B企业与A企业的含税价格比率R=103:133=77.44%88.03%,应当选择B企业。C企业与A企业的含税价格比率R=100:133=75.19%85.47%,应当选择C企业。通过上述不同纳税人含税价格与以一般纳税人含税价格的比率计算,以及与收益平衡时的价格比率的比较,可以看出, 选择从A企业购进甲材料显然不合算,应当从B、C企业选择,但从3个供货单位因此而产生的收益额比较,应选择3C企业作为供货单位较为核算。案例5-5解题思路当分别核算增值税和营业税时应纳增值税= 14:(1 + 3%)X3% = 0.41(万元)应纳营业税=5X3%=0.15(万元)应纳税额=0.41+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