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414254 上传时间:2023-09-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关键是以人为本,基础要求是全方面协调可连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经济社会方面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高校的发展实际,怎样了解高校的科学发展,高校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和做法,怎样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是肯定碰到的,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部分思索,谈一点个人的体会。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必须有发展,才谈得上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讲“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这个专题,就没意义了”,因此,不考虑怎样实现发展,而大谈科学发展是没有价

2、值的。那么,什么是高校的发展,或说怎么样才能说高校是发展了?我们应首先分析什么是发展。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改变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现在大学排行榜、高校教学水平评定,评价高校发展无非是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考察,但具体落实起来却是部分数字化指标,如,学位点的数量、关键学科和关键试验室的数量,论文、课题经费数量等等,围绕这些数字化指标,各高校展开了竞争,谁达成了相关指标,就说明这所高校有了发展。不可否认这些数字化指标能够从一定方面反应该高校或

3、单位的发展情况,但一定就能说明该高校或单位确实发展了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索,我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应分为显形的发展和隐性的发展,所谓显性的发展,就是指标志该单位发展的部分显性的数字化指标,隐性的发展是指不能用数字和指标显示出来的发展,一个单位的发展应该是显性发展和隐性发展的整合,应该是整体的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才是实实在在的发展和真实的发展。一个单位的发展是这么,个人的发展也是这么,我们经常评价一个老师或一个干部的发展现实情况,关键以她个人职称职务是否晋升、工资津贴是否提升、有没有荣誉称号、有没有获奖等等,这些在一定方面反应了她的发展情况,但决不是她的全部,甚至有的并不名副其实,平时我

4、们看到某一个人是教授职称,但她的个人水平真的和教授相符吗,平时我们看到某一个领导干部,她的真实水平和其职务相当吗?能够做这么的比喻,就像一座海中的冰山,海平面上是显露的冰山,海平面以下则是未显露的冰山,要想知道这座冰山的全貌或真实大小,就要清楚海平面上下全部冰山的情况。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一味追求单位和个人的显性发展,甚至把实现显性发展作为终极的目标去追求,这么的现象相当普遍,由此就会造成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不可否认,单位和个人的显性发展是相当关键的,它能够从部分方面反应发展的程度,在实现真实发展的前提下,追求显示发展的部分外在数字、指标和荣誉是

5、必须的,尤其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猛烈使机会比黄金还关键,实现了显性的发展,争得她人的认能够和尊重和取得对应的地位,就等于把握了机遇,你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发展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角度说,实现显性的发展是我们实现真实发展的手段,而决不是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决不能忽略手段的关键,一个单位或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有一个争先创优的精神,在脚扎实地工作的同时,还要善于推销自己,让她人认可自己,决不可保守和固步自封。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校的发展和老师个人的发展全部有一个全方面发展的问题,全部要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蔑视追求显性的发展,二是一味追求显性的发展。在现在,关键的是我们要

6、警惕把追求显性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忽略单位和个人真实的发展。所以,现在强调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很正确和立刻的,我们在追求外延扩张和显性发展时,一定更要重视内涵和真实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以人为本,在大学怎样表现?现在形成共识的是大学培养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以人才为本,以老师为主体。因此,以人为本在大学实际上是围绕两个主体进行的,一是学生,二是老师,做到两个“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实现、老师发展主体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个人认为,在现在,关键的和紧迫的是怎样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

7、“满堂灌”。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已全方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学教学的理念、方法、师生关系已悄然发生着根本性改变,而大学却还在固守着自己多年的教学培养模式,重在灌输知识的现象很普遍,应该来一次大学的“新课程”改革。因此,要真正落实学习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下力气进行大学教学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中心,还要有效落实大学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大学的本质或生存价值是培养人才,当然还有其它功效,如,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者不可偏废,但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三者不应是并列的关系,培养人是中心、是目标,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围绕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而进行的,

8、相对于前者,它们应是手段而非目标。我们假设一个高校假如没有了培养人才这一功效,只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那么它就不能是高等学校,而只能是研究所或企业,而假如一个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效表现的不理想,但重视了怎样培养人,那么,该高校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改变,只能说不是很理想的高校。现在的情况是,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上,即使理论上和口头上认识到了大学应该以育人为本,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更强调了科研和怎样服务社会,原因一是没有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大学功效,二是大学的评价体制和机制再作怪。评价大学的办学好坏,科研的指标和服务社会的指标更是显性和轻易实现的,而大学培养学生的质量则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这么就

9、会造成大学把科研的指标和服务社会的指标和评价作为目标。由此,造成这么的现象,大学以完成多少科研论文、课题数量、经费数量为最终目标,而极少思索怎样把完成这些工作和培养学生对接,高校的老师以完成多少教学任务、科研论文、申请课题数量和拿到多少经费为最终目标,极少考虑自己教学的效果和怎样把科研结果和服务社会的结果利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实际上,我们深入思索一下大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目标是什么?大学出的高水平科研结果是知识的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假如仅限于此,该机构就是一个科研院所,大学更关键的目标是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就需要把进行科研的方法、手段和前沿

10、结果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科研的过程中来,要大力推进科研结果向教学的转化,使高校的科研结果合适的内化和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教学中有科研,科研中有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也是这么一个目标,让学生学会怎样把知识利用四处理实际问题中来,而不仅仅把为企业和社会作出多少贡献作为终极目标,不然的话,就和企业没有差异了。因此,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对应的制度,对科研和服务社会怎样和培养学生对接进行研究和探讨,实现经过高水平科研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推进老师创新素质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怎样使老师成为发展的主体?现在大学热议的话题是大学的分类评价和管理,高质量的大学是一个模式吗?

11、中国有几千所大学,每一所大学全部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不应“一把尺子”来衡量全部高校,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等,因为其功效有不一样侧重,不应是一个评价标准和体系。实际上针对每一所大学内部,也有一个老师分类和评价问题,高校中老师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之间学历背景有差异,个性、专长和兴趣有差异,职称有差异,发展条件有差异等等,有的老师可能擅长教学,有的擅长基础研究,有的擅长应用开发等等,要表现老师发展的主体性,就要有“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观念,应该使每位老师发展成为她们所能够成为的最出色的人,老师成功的模式应是多元化的,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应是单一的。当然,这里说的老师的

12、分类评价和管理不是绝正确,而是相正确概念,即高校老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全部应有所包含,只是老师有所侧重,而不是只搞首先,而不包含其它方面,高校单纯搞某首先的老师是不存在的,不然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这里强调的是尽可能突出老师的某首先专长,同时要兼顾其它。另外,要有效落实老师发展的主体,还要转变观念,即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强调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以老师的发展为前提的,在观念上要剔除老师的工具理性,树立老师的价值理性。基础要求是全方面协调可连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怎样在高校有效落实?实现高校的可连续发展关键是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和学院应有比较具体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方案,应定时分析师资队伍现实情况,现在应加强师资队伍的有计划培养。要统筹兼顾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统筹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筹兼顾关键和通常,统筹兼顾老师和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