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9379389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训材料)大三围水稻栽培技术一、水稻强化栽培的起源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我省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近30年的努力, 杂交水稻通过合理密植,即亩(1亩= 1/15公顷,下同)植1. 51. 8万 穴,栽足栽够基本苗(每亩810万),采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技术,可实现水稻单产600公斤。但如何突破800公斤/亩,却一直没 有技术上的突破,在连续探索多年后,一种来自美国的全新栽培理念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给我们指出了突破方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norman叩一hoff教授对马达加斯加水稻高产栽培 技术进行提炼总结,发现小苗超低密度移栽,配套肥、水、中耕等管理 措施,可以实现超高产,后将其命名为水稻

2、强化栽培。该技术体系实行 “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主要依靠分蘖成穗”的技术路线,大幅度降低了 主茎在稻谷产量中的比重,明确提出变革栽培技术是实现水稻超高产重 要途径,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从2000年开始,袁隆平院士首先把“水稻强化栽培”的概念引入国 内指导超级稻栽培,2001年他在杂交水稻上正式发表“强化栽培” 论文,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召集相关研究所开始试验探索。2002 年4月袁院士和norman教授共同在海南三亚主持召开了水稻强化栽培国 际会议,我省同步开展生产示范和配套技术研究,相关结果经过同行专 家现场验收。norman教授于9月中旬到我省实地考察,认为我省已经走 在世界前列。二

3、、水稻强化栽培的基本技术特征1、小叶龄浅栽2、5叶期移植到本田,浅栽可准确称为摆苗,以充分发挥水稻的分 蘖优势。通过大量早期低节位分蘖,提高成穗质量。3、大幅度降低移栽密度在减少种子、劳力等的投入12倍的基础上,利用大群体有充分生 长空间(亩移栽仅30005000穴)与小群体内竞争激烈(每穴50苗左右)的 特点,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个体大穗和高结实的优势,实现高产高 效的同步。4、提倡无公害生产强调多用有机肥、湿润间歇灌溉和中耕除草,改良土壤理化状态, 培育根系发展,提高植株综合抗性,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实现无公害生 产。三、水稻强化栽培的效果四川省连续两年的多点示范结果充分证明了强化栽培的增

4、产增收效 果。2001年4个点共6. 5亩的示范面积,平均产量达到814. 83公斤。 2002年13点参加示范,面积超过100亩,同行专家现场验收3个点,平 均亩产量达到866. 96公斤。水稻经采用强化栽培技术进行栽培后,植 株形态上表现出株高增加,叶片增厚且持绿时间长,干物质积累多;从 产量构成因素看,虽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但穗着粒数、实 粒数显著增加,这是产量突破的关键。四、主要技术关健1、早期技术“三围立体强化栽培”,采用的是30厘米X30厘米的移栽密度,每窝 三穴单苗,相距56厘米呈等边三角形分布。虽然其产量很高,但由于 移栽密度高达每亩2. 1万苗,加上又是栽小苗,因而

5、在生产中存在用种 量大、费工、稻米优质率下降等缺点。2、现在的技术在对两个技术整合后形成的“大三围水稻强化栽培方法”,采用了 50 厘米X50厘米的移栽密度、每窝三穴单苗呈等边三角形栽培,苗距1012 厘米,亩栽0. 8万苗。此技术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既达到稀植改善大米 品质的目的,又利用三角形栽培增加了分蘖和有效穗,并且减少了用种 量和劳动力投入,易于操作和推广。3、大三围水稻栽培强化栽培技术关健一是秧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据试验,栽老秧使水稻产量 损失近一半。强化栽培的秧苗秧龄要求在812天,系仅长出两片小叶 的极幼嫩的小苗,旱育秧可适当增大移栽叶龄(34叶),保证全苗幼苗 早栽可以增

6、加低位分蘖数,形成更多的分蘖和有效穗,促进大穗的形成。 由于要求早栽,就要解决好茬口问题,在种植蔬菜和早熟油菜的田里种 植较易实现,而在望天田则不易操作。目前该栽培技术适宜在冬闲田地 区和有较早茬口的蔬菜、绿肥、油菜等田块推广应用。通过小叶龄、低 密度、大肥水,实现超大穗、高结实、超高产。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推 动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水稻节水栽培和稻谷的无公害生产。二是灌溉。在营养生长期保持湿润但不淹深水,实行间歇地轻度 灌溉,让稻田不时的干燥,有助于根际通气,从而使水稻生长良好。条 形小三角移栽可充分利用前期光温资源;早期田面覆盖,可显著控制杂 草。三是合理施肥和中耕。适当增加养分投入和提倡

7、多施有机肥,以及 在孕穗前中耕除草23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倡导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原 则下,仍然需要补充化学氮、磷、钾肥,总施肥量以1015公斤纯氮为 宜,具体根据田块的基础肥力状况确定。五、展望近年来,人们普遍把实现水稻超高产完全寄托在超高产育种的突破 上,但袁隆平院士提出了实现超高产目标必须依靠超高产栽培的观点。 我省采用大三围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连续两年亩产突破800公斤,充分 证明变革栽培技术可以挖掘现有品种的产量潜力,实现超高产。为此, 我们准备在今年取得成功栽培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在全镇大面积的 推广开来,以实现我镇粮食单产历史性的突破。琪县巡场镇农业服务中心 琪县巡场镇科学技术协会二00八年二月二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