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59290162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艾灸补益的基本方法和手法 中医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 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1.艾条灸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 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 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 “药条灸”(普通的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 距离皮肤约3 厘米,一般每穴灸10 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 肤为宜。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 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

2、间加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 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 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 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 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 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 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法。间接灸中 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 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 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 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散

3、寒、温中止 呕的作用。一般不太熟悉操作的人不推荐使用此方法,用艾条灸同样可 以选择隔姜灸或隔盐灸。中医艾灸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 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 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 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 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 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

4、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 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 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 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 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 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 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 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比泻法艾灸要长。中医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 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 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 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 于补虚助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