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928690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度审视燃烧热概念巍山一中谢忠立关键词:燃烧热、压强、温度内容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3 版, 2010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在第一章第二节对物质的燃烧热 作出的定义为:“在101325 Pa(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 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这一个定义值得商榷。应做如下改进:“在通常情况下(1标准大气压25C),每1mol纯物质充分燃烧,生成稳定 态氧化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正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3版,2

2、010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在第一章第二节对物质的燃烧热作出 的定义为:“在101325 Pa(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 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这一个定义值得商榷。对于燃烧热,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定义,由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主编,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 修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的无机化学上册第260页定义为: 在1. 013X105Pa的压强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以上的定义,只规定了物质的量为1mol,氧化后产物型态未曾规定,对

3、于同一种物质 来说,氧化后产物的型态不同,放出的热量也就不同。在研究交流、生产、生活中就出现信 息的不确定,无法交流了,因此,这种定义应进一步严谨,才符合实际研究、生产、生活的 而要。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 沈文霞 姚天扬编,1999年3月第10次印刷的第 四版物理化学上册第70页定义为:有机化合物的燃烧焓是指一摩尔有机物在时完全 燃烧所放出的热量,通常称为燃烧热。燃烧产物指定为该化合物中的C变为CO2 (气),H 变为H2O (液),S变为S O2 (气),N变为N2 (气),Cl成为HCl (气),金属如银等都成为 游离态。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对燃烧热定义时,其规定更为粗

4、略,不但对 燃烧后氧化物的型态未作出规定,仅对碳、氮、硫、氯、氢等常见元素的氧化型态作了小范 围的规定,外界气压的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这一定义对于有机物来说,基本上规定 了有机物中相应元素氧化物的型态,也规定了外界的压强,但其实用范围、以及未对物质温 度变更的热效应作出考虑。因此,要明确使用燃烧热进行交流,也还适应不了实际需要,要 作一定的改进。上海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五校合 编1995年4月印刷物理化学上册第30页的定义为一摩尔物质B完全氧化时的热效应 称之为物质B的摩尔燃烧热。所胃完全氧化指该物质中的C氧化成CO2 (g),H氧化成H2O (

5、l),S氧化成S O2 (g),N氧化成N2 (g)。又对其进行了一段注释,燃烧热随参加反应的 物质的聚集状态,燃烧时的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数值,习惯上将298. 2K标准状态 下各物质处于稳定聚集状态时的摩尔燃烧热称之为标准燃烧热。五校合编1995年4月印刷物理化学中的定义,也只在小范围内对元素的氧化型 态作出规定,并且也未对外界压强和温度作出规定,但是又加了一段注释。这一定义在后来的附属注释中,“燃烧热随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聚集状态,燃烧时的温 度和压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数值,习惯上将298. 2K标准状态下各物质处于稳定聚集状态时 的摩尔燃烧热称之为标准燃烧热。”定义加上注释,基本上能研

6、究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放热 现象了,但对于一个化学概念来说,不应定义之外再加注释,这对交流也不方便,因此,这 种定义也应加以改进。从以上几种情况来看,好多文献对燃烧热的定义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高中教学, 如何才能对燃烧热作出定义,才能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呢,既让学生掌握燃烧热,而又符合 生产实际,同时其难度又不应太高,这就要对高中知识体系中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教学需要进 行认识。为什么同一个概念出现了因人而异的不同定义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所处的生产 领域不同,其生产反应的条件也不同,工业生产中为了适应各自在生产中的物料和热量平衡 的计算需要,常采用相应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热效应数据,因此,不同的研

7、究者就对燃烧热给 出了不同的定义。同样,我们高中教学中也应适应高中阶段学生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认识, 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针对高中教学来说,学生初次接触燃烧热,因此,对学生来说,应从最为简单的燃烧 热进行认识,认识标准燃烧热,就达到现在学生的初步认识水平了,如果作出过高的要求, 以现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来说,不但完不成我们既定的目标,也会让学生的认识产生絮乱。从高中生实际生活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燃烧也是在通常条件下的燃烧,很少出现极高 温或极低温条件下的燃烧,因此,研究标准燃烧热是最符合学生实际,也是最为方便、最适 用的燃烧热,同时,在理解了标准燃烧热之后,只要进行简单的知识迁移,就可以对其它条 件下

8、的燃烧热进行认识。从严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同样的生成物来说,状态不同,如 果是气体,体积也不同,加之反应物生成物的比热容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温度和外界压强 状态下,其所测定的燃烧热也是不同的。温度不同,物质状态不同,在相变热的影响下,测 定的燃烧热数值相差会很大,如每生成1mol气态水与液态水,其相变热相差约44KJ,在100 以上测定的氢气燃烧热与常温25时测定的燃烧热就会因相变热的影响相差44KJ。如果考 虑体积不同,燃烧热还会受到体积功的影响,因为,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对于有气体产生 的反应来说,对外做功就越多,放热就会越少。第三,如果考虑到反应前后,双方比热容的 不

9、同,也会因为测定的温度不同,而导致测定结果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在对燃烧热进行定 义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温度的影响。从可燃物来看,所有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才能称为燃烧热,否则,如果用混合物来测 定,那么不同的组成,其燃烧热也是不同的,同时,如果采用混合物测定燃烧热,所测定出 来的也只是所用样本的一个平均值,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和使用的广泛性、普遍性。从高中教材体系来看,在现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的规定:“在101325 Pa(101KPa)时, 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 KJ/mol。”从定义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规定生成的燃烧产物为“稳定态氧化物稳定态

10、氧化物,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性质上的稳定,也即是说,在通常燃烧时,不能再被氧 化;其次,其相态应为稳定态,如果没有温度的规定,物质的稳定态也就无从谈起,如,水 的稳定态,101325 Pa(101KPa)情况,在100C以上时是气态稳定,100C以下0C以上时为 液态稳定,0C以下时为固态稳定。没有了温度的前提,物质的稳定态将无从谈起。从高中常见的知识考查来看,在考试出题时,好多从业者,也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 因此,在出题时,通常都会在题目中加上前提条件,“1标准大气压下,25C ”作为考查学 生对燃烧热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综合以上各种文献对燃烧热的定义,结合研究燃烧的需要,以及现阶段高

11、中知识体 系对学生的要求,现行教材中定义燃烧热时,只规定压强是不够的,还必须规定温度,只有 温度一定了,氧化物的稳定态才能确定,比较的基点才存在;温度的规定,适用的温度值最 好规定为常温(25C)。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对燃烧热的定义,应定义如下:“在通常 情况下(1标准大气压25C),每1mol纯物质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态氧化产物放出的热量 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才符合高中教学的需要。参考文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第3版,2010年7月第一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主编,曹锡章 宋天佑 王杏乔 修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的无机化学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 沈文霞 姚天扬编,1999年3月第10次印刷的第四版物理化学 上海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五校合编1995年4月印刷物 理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